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40|回复: 0

【课件】3-6、名利是苦,苦乐是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18万

积分

积分
1184512
发表于 2021-12-22 19: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6、名利是苦,苦乐是空

 

    师父今天给大家讲修行–苦行和乐行。你们觉得修心苦不苦呀?你们觉得乐不乐?什么样的叫苦?什么样的叫乐?师父对你们严格要求,你们可能会感觉很苦,但是最后得到的是乐,是快乐、是欢乐。首先给大家讲,乐在佛菩萨的眼中是空。因为你所有的快乐都是暂时的,都是不踏实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你开宴会,你是一个女主人,你开心得不得了。大家都给你送礼物、恭喜你、赞美你,但是几个小时过后宴会结束了,你还是你自己。那种快乐到哪里去了?能留得住吗?佛菩萨眼睛中的快乐是空的,因为在人间所有的一切快乐都是空的东西。今天你去看电影,你很开心。等到电影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是空的,接下来伴随你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苦。在佛菩萨的眼睛里,人间所有的快乐全是空的。师父现在给大家讲的都是概念。其次,苦在佛菩萨的眼中也是空。一个人在人间受了这么多的苦,被人家欺负、被人家骗,或一个人感觉自己的金钱不足、名誉不够、身体不好等,所有这一切的苦在佛菩萨的眼中都被看成是空的。因为这一切都是临时的。你会苦一辈子吗?苦到什么时候到头呢?等死掉了说不定你就超脱了,超脱了六道轮回。你今天60岁、70岁……你苦了这么多年,你说你年轻的时候苦过的事情现在还有没有了?比如你小的时候不当心把脚骨折了,当时痛得不得了,但是你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痛苦吗?想不起来了,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痛苦吗?感受不到了。所以佛菩萨认为快乐在人间是空的,苦难在人间也是空的。师父现在给你们讲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学佛概念,是为了帮助你们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我觉得每一次给你们讲佛菩萨的境界,没有几个人能完全听得懂的,我只有把佛法拉回人间来给你们讲,你们才能明白、才能有进步。师父把讲解的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的境界放到网上的博客,很多网友反映看不太懂的。如果能真正讲出佛菩萨的真谛,能够化解自己心中怨气的人,这个人就是菩萨。师父给你们讲苦和乐,是让你们把它作为相等的概念来看,即苦就是乐,乐就是苦。因为当你太开心的时候,实际上就会伴随着一种苦。明白吗?你们都看过春节晚会,为什么导演总是要在晚会里面放进几个灾情的情景?比如,突然之间什么地方水灾了,什么地方地震了等,然后向他们致敬默哀。这就是为什么不让整个晚会都是开心的原因之一。

 

在人间你的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很多的基础都是苦的基础。因为你有苦垫底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快乐。不懂得痛苦的人,他是不会懂得快乐的。如果孩子一出生待遇就像皇帝一样,没有吃过任何的苦,他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穷过的人等他有钱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是多么的快乐。在人间苦和乐是什么感觉?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快乐,也有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苦。比如你们在旅游的时候,有没有快乐呀?有。但是你们坐车或开车去旅游的时候,坐5、6个小时的车,有没有痛苦呀?坐得浑身骨头酸痛,你们说苦不苦呀?哪一个苦里没有快乐?哪一个快乐里面没有苦呢?修心也是这样,当你没有修成的时候,就感觉很痛苦;当你一旦修成了,你就会感觉很快乐了。是不是这样的?你念经的时候感觉很痛苦,但是当你念经之后你的困难和问题都解决了,你说你快乐不快乐?

 

在人世间还没有悟道之时,就是还没有感觉开心的时候,这个人才会有苦乐之分。但是当你一旦真正悟出道理的时候,你已经没有苦乐之分了。师父在前面给你们讲了吃苦就是快乐,快乐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在吃苦,所以有句话叫“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多吃一点苦,你才知道快乐来之不易。你多吃一点苦,你才知道甜的价值。你今天不念经,你哪里来的快乐?所以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苦和乐,那是学佛很重要的一个根基。

 

接下来给大家稍微再讲几句:苦不是要把它看成空吗?实际上就是叫“苦空”,即苦是空的。乐也是空的,叫“乐空”。苦是空的,乐也是空的。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空的,有什么可以开心的呢?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你今天所有的痛苦都是空的,那你还抱怨什么呢?今天给你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你有什么可以开心的呢?所以在佛法界讲,苦空和乐空都是现象而已。

 

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是人间的欲望。什么快乐呀,不就是你那一点欲望嘛,吃得开心,嘴贪口福,这叫食欲,就是食物上的欲望。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钱多了就开心了,叫财欲。那么钱少了就不开心,也叫财欲,这都是欲望。想吃好的了,就是食欲来了。名就是我想做高官,我想做名人,这就是名欲。色在这里是指男女之色,这个欲望来了,你就开始有色欲了。睡都是有欲望的,有些人不爱钱不爱名,就是爱睡觉。睡觉也是一种欲望,这个也是不好的,整天想睡觉的人,不想动,就是贪——贪图享受,贪图自己身心得到安稳,这个贪让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浪费掉自己很多宝贵的时间。因为你睡觉的时候可以把你宝贵的时光、做功德的时间、救度众生的时间全部睡掉。年纪大的人医学上讲晚上睡足6-7小时就够了。如果一个年纪大的人整天睡觉,就叫昏睡。师父现在给你们讲的是佛法,你们不要以为是在给你们讲医学知识。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人间的欲望。

 

人间的快乐也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今天可以有,明天可以没有,给你们带来的都是暂时性的快乐。这些快乐都是世俗的快乐,而世俗的快乐都带有一定的暂时性和狭隘性。狭隘是见识短浅,心胸、气量不宽大。井底之蛙讲的就是狭隘。因为在井底下,人家问他:“你看见天没有?”他说:“看见了,天就是这么一个圆洞”,这个就叫井底之蛙。你们现在学佛学到了什么?要学它的浩如烟海般的宽大胸怀,要学佛的智慧。师父常常给你们讲要学佛菩萨的智慧,而你们没有学到佛菩萨真正的真谛。所以我必须要用一点比较普通的佛学常识来点化你们,让你们能够真正地明白。否则我白讲,没有用的。

 

首先,学佛的人要减少世俗的快乐。就是说你睡觉要少一点;好的东西少吃一点;对男女之情少一点,叫清心寡欲;对名利淡薄一点,不要追求名利。钱财够用就好。一个人要知道钱财是无底洞,吃的东西也是无底洞,有了名还要名,有了官还想再高一点的官……这些欲望哪一天可以停止?今天有了这个女人(或男人),明天想着那个女人(或男人),这种欲望是永远的恶性膨胀。所以佛菩萨让我们学佛首先要把人的欲望控制住,不要有这些世俗的欲望。因为当你减少了世俗的快乐之后,你才能有一种感应,才能感应你自己心里的快乐。

 

什么叫心里的快乐?就是从内心发出的快乐。今天我不去贪这个事情了,我的心里就知足常乐,我心里就开心了。今天被选上做什么主席也好,选不上也好,我无所谓了,心里踏实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今天有钱也好,没有钱也好,我就是这样好好地修心,那你就是一个心底非常快乐的学佛人。要记住减少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感应心里的快乐。什么叫感应心里的快乐?你心里多一点快乐,然后你的肉体、你的精神、你所有的一切,外围的环境都会随着变的。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从内心发出的那才是精神。如果倒过来就是“神经”。心里开心的人,首先是能笑得出来的,都是从内心发出的笑。我知足了,我常乐了,我无牵无挂了,我放得下了。而这五欲就算你钱财放得下了,名也放得下,就算你色放得下,就算你食放得下,你还有一个睡放不下。很多人就是喜欢睡觉,睡觉都是不好的,你们能明白吗?睡过头了人就昏沉啊。你们如果不相信,在家连续睡上五天,你起来后连东南西北都不认识了(找不到方向了),可能什么都记不起来。这也是一个苦啊。睡觉也是欲望,这个欲望也要去除掉。就想睡觉,那什么时间念经呢?就想睡觉,什么时间救度人呢?要记住,太贪著五欲的人不会想着好好修心的。你天天忙着贪这些欲望,你说能有好的心态去修心吗?

 

要记住人要自律。什么叫自律?就是自己要懂得严于律己。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人间做这些事情没有做错。对,你是没有错,因为你是人。我现在要把你们变成菩萨。你们自己的要求不够,根本不够啊,要努力做功德呀。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往山上爬的时候是不是要加快努力?已经加快努力了,但是还感觉很慢,这就是道理。你不往前,看看自己会不会往后退?这就是不进则退。学佛的人已经走上这条道路,如果不往前进就是后退。

 

太贪著世俗之乐的人,他是没有时间去修心的。你们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要高,不能有任何的贪念。生命是有限的,精神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这些有限的生命化作无限的度人当中,你的生命才是无限的。给你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一个托儿所的老师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她看见孩子的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时,她不会觉得累,只有开心。这就是她用有限的年纪大的生命化着和孩子一样的童心,那个时候她的时间不觉得很长。我们现在学菩萨救人,你的生命就会自动地延长。师父平时讲你们就是对你们好啊,就像家长对孩子一样,不讲你们是对你们不好、对你们不负责任。如果没有人讲你们,你们怎么学佛呢?你拜观世音菩萨,你们能悟得出来吗?观世音菩萨现在就是用师父在人间来告诉你们,教你们如何修心修行。

 

所以贪图世俗之乐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修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苦修行呢?我们不能快快乐乐地修行吗?苦修行就是要推动你进入修行之路,因为你知道苦了,因为你节制了,你才会找到光明、才会找到方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在酒吧里喝酒,喝醉酒之后快乐吗?哈哈哈地笑。一出酒吧,路在哪里啊?找不到方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对不对?如果在酒吧里没有喝多少酒,自己节制了,头脑清醒地走出来,就会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喝酒喝过头了,太开心了,就找不到自己的路了。

 



金言法语

苦是空的,乐也是空的。......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从内心发出的那才是精神。

 

只有把这些有限的生命化作无限的度人当中你的生命才是无限的。

 

苦修行就是要推动你进入修行之路,因为你知道苦了,因为你节制了,你才会找到光明、才会找到方向。

 



相关开示

苦是空的,乐也是空的。......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从内心发出的那才是精神。......心里开心的人,首先是能笑得出来的,都是从内心发出的笑。我知足了,我常乐了,我无牵无挂了,我放得下了。

wenda20160724A  09:44  

世界苦空无常,要借假修真

女听众:弟子有一个感触,就是觉得人好像活在一个个由图片组成的世界里,眼前所有的一切转瞬即逝,我们一直活在我们的思维当中。而当我们不再有任何思维时,这些世界就是一个个片段,根本没有真实可言。就像师父说的,我们活在灵体世界中,当思想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请问师父,这样想是否正确,接下来该往哪个阶段修?

 

答:这样想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当一个人慢慢开悟之后,他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的。实际上,想一想是不是一个片段?你在年轻的时候、幼儿园的时候,是不是一个片段?你读小学的时候是不是一个片段?读初中的时候,片段;高中,一个片段。所以人生就是在这么一段一段的过程当中成长。想一想你过去幼儿时代那些快乐现在还有吗?是不是没了?一关一关地、一节一节地都过去了,都没有了。这代表什么呢?这就很简单了,这就代表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因为过去了就没有了。那你要认识到,要更加增加自己的奋进和精进力,因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境界是永远存在的,那就是我们精神世界。所以要修,在活着的时候要借这个身体来修真的。你如果是灵体的话,你就不能做好事了,你搀扶别人不行了,对不对啊?你说鬼搀扶人家,人家怎么弄啊?只有人用身体去搀扶别人,帮助别人。所以佛法界讲叫“借假修真”假的身体修你真的本性。

 

wenda20150906A  40:53  

前世的修为是“业”;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

男听众:前世的修为化作今世的智慧和悟性,这个“修为”是指的功德还是福德呢?

 

答:这个“修为”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上辈子所作的业,有善业有恶业,也不算功德,也不算福德,是你的“业”。明白了吗?(哦,明白了。师父,有的人有福报却不知足,有的人生活清贫却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可以灭除很多欲望。想问师父,知足常乐的心是前世什么因果所致呢?)“知足常乐”,这个人就是有根基、有善德,一个人能够知足常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所以有的人很满足,他不贪,这个人本身就是境界很高。只有菩萨才不贪,只有境界高的人,想得开、有开悟思想的人,他才放得下。为什么很多法师他放下了?(是)你看看他,家里可以分房子啊,他家里……为什么当年的佛陀不做太子?他为什么出家?这就是有境界的人,就是天上的菩萨。他不追求人间的一草一木,他寻找的是一条人生救度众生之路,所以他们的境界和人的境界那不能比的(师父,知足常乐的心态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福报呢?)知足常乐福报和智慧都有。因为你上辈子做的善事或者上辈子你是乘愿再来,本身就有这种根基了。再加上你只要能够投胎投得一个好人家,父母亲都是学佛,或者很善良的,你会拥有这么一个福德,所以这个里边福报和你的根基都有(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wenda20150816B 44:28

修心就是修出佛性,不执著人间虚幻的东西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是否从修心的另一个角度讲,“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不见他过,但见己过”是同一个意思吗,师父?

 

答:嗯,差不多(如果说从这样理解,那一切都是这颗心,其他的一切境界是一切幻化为业力所现,是吗?)对(好的。如果说只有心的感知才是真的,戒定修心,修出圆融智慧、修出佛性,恢复我们的原生态,同修这样理解可以吗?)可以。

 

因为当人间看到的一切,其实万物唯心造,就是你的心在起变化所以,修心修心就是把你这颗心修成自己本来具有的佛性,那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空幻的东西,所以你所看见的东西叫你不要执著,这就是道理。明白了吗?(明白)

 


只有把这些有限的生命化作无限的度人当中你的生命才是无限的。

wenda20141130B 01:03:03

如何理解“人活着就是为众生付出”

问:在节目中,师-父多次跟我们说起“人活着就是为众生而付出”,这句话弟子一直没听明白,世界上这么多忙忙碌碌的人们,不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安然地活着吗?直到前段时间,弟子在生活中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来打比方,感觉好像想明白了,想请师父帮弟子批改一下。也就是说在十法界中,人道虽属六凡道,但也算三善道之一了,在人道里面苦乐参半,是最好修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好比一所学校里面一个重点抓升学率的班级,你来到这个班级,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升学。我们今天很庆幸来到这个了生死、求解脱的最好班级,就应该好好地珍惜这次机会,为众生而付出,为自己而精进,为众生就是为自己,否则只有留级或降级,或者干脆就别来这个班级。谢谢师-父开示!

 

答:实际上你刚刚讲的这个应该说不是初级的,算中级理解这个问题了。实际上我们活在人间为别人,你想想看,我问你几句话你就知道了,妈妈活着不是为孩子吗?是不是为别人?很多人活着都是为别人的。但是问题你能够为众生,不是为你自己私欲所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真的为众生了。如果你今天无缘大慈,你就是菩萨;如果你今天有缘分的,你就帮助你们家里的亲戚啊朋友啊,那你还是小我。所以真正能够为别人的话,要无缘大慈。

 

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讲雷锋呢?雷锋帮助老妈妈,背着老妈妈去看病,帮人家推车,哪一个是他的亲戚啊?一个都不认识的,这样的人才是有高境界的人。所以无缘大慈,实际上就是说心中想着众生,心中只有众生,因为菩萨没有自我,所以菩萨才能成佛。

 

只要有自己的人,那就有“我”字,那就是投人。人虽然是在三善道里边,但是它属于三善道里面最低档的一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人道是最低档的,所以人就是自私。再下去就是畜生道,所以畜生道的所有畜生不会为别人,只能为自己。为什么狗很容易投胎呢?因为狗还有一点心是为主人的,它会救主人,所以狗还能投胎做人。其他的很多动物很难投人的,因为它们出来就是为自己,它们死了也是自己,它们就知道我我我……所以很多人为什么下辈子还是投人?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别人,只有自私,只有自我,所以他们下辈子还是“我”(明白)

 

Shuohua20180427 03:14

如何理解“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

问:师-父,您在《 白話- 佛法 》第十册中开示“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如何理解呢?

 

答:“永久的功德在法身当中能够找到”,这是到精神层面了,法身就是精神层面了。也就是说,永久的功德并不是靠做出来的,而是靠精神上的(师-父,法身就是一种精神,是这样吗?)对啊,法身——精神。我举个简单例子,我现在人在这里,你如果现在看见我法身,是不是精神?(对对对)看见我肉体是表面的,其实这是形成一个精神而过来的身体,明白了吗?(明白。法身永存就是精神永存,是吗?)对了。

 

 

苦修行就是要推动你进入修行之路,因为你知道苦了,因为你节制了,你才会找到光明、才会找到方向。

Wenda20190623   45:55  

如何理解“苦修行”和修“乐行”

问:师父开示过,苦修行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但是末法时期,人如果太苦了,精神上会受不了。请问师父,菩萨所说的“苦修行”应当如何理解?

 

答:菩萨说的“苦修行”就是你自己知道吃苦是消业,你知道吃点苦能够解脱,这种苦是在开悟的基础上。如果你不开悟,你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吃苦。我问你,一头牛天天在吃苦,它知道它吃苦吗?我们人吃苦还知道。就像母亲生孩子吃苦,知道以后生出来是个baby[婴儿];就像我们人拼命读书很辛苦,早起晚归地做功课,我们知道以后毕业之后会成才。这是有悟性、有觉悟的吃苦,没悟性的吃苦是机械性地吃苦,是不同的概念。听得懂吗?

 

(听得懂。请问师父,修“乐行”是什么意思?)乐行,就是像师父这种,快快乐乐修行,整天开开心心。你看济公活佛、弥勒佛都是开心修佛的。你看师父跟你们开法會,都讲得大家笑得很开心,你说是不是叫“修乐行”?(对,感恩师父)

 

shuohua20160506  13:10  

能否发愿一世修成

女听众:原来有说发愿一世修成,后来好像又说不要发这么大的愿。如果真的是想超脱,我们到底要不要发这么大的愿?

 

答:你有没有资格?今天你是杨利伟,你可以发愿“我一定要到太空”,你今天连这个杨利伟的身体都没有,你又不是科学家,那你怎么上太空?(那就只能这样修吧,反正都是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提高,就自己的圆满)对,就是这样。我问你一句话,一只狗在人间拼命地修啊修,它能修到什么程度了?它就算发愿“我要到四圣道”,你说它上得去吗?发愿是你的愿力,但是也要适可而止,根据你自己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就上不去

 

如果发了这种愿,他累世的债都要这一辈子清掉才可以?)对。很多人说“我清不掉怎么办呢?”实际上因为你有这个愿力,菩萨帮你担,所以你照样上去(我们也要做出对应的功德,菩萨才会帮我们担的)对。你的功德是什么还不知道?节制,节欲望,吃全素,度人……这种不叫戒律?严格守戒律,嘴巴不乱讲,身体不乱动……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那么成功了。

 

wenda20130623A  12:45  

关于八识田中的业障、苦修行

女听众:有些人在生活中就是生了病也无所谓,他学佛就是想求一个究竟,为了了脱生死,受报也就受报,什么都可以忍。我记得您以前讲过,八识田中的恶业,是什么都不可以达到,只有经文可以去。对这种人来讲,念礼佛的时候能不能求……?我觉得意念中的罪恶,是最可怕的一种业障。

 

答:完全正确,意念当中因为消不掉。比方说,你过去曾经伤害过一个人,这辈子想起来就会难过;你曾经感情上被人家伤害过,你想起来就会难过。为什么会想起来呢?因为已经在你的意识当中了,就像储存在电脑里面一样,你只要打开某一些事情,“感情”两个字,“啪”就跳出来了,那你就会痛一下(能不能求菩萨消这样的业障?)若要真消掉这种业障,实际上就是在完全消你的业障,因为八识田中的业障,比那些在表面上的业障要重很多。所以菩萨要我们真正地修心修行,第一个为什么叫修心?修心就是修心里边的业障:难过的、受过伤害的、曾经害过人的,要把这个心抚平,就必须要修自己这个心;修行为那是外表的,所以修心比修外表厉害。如果受点伤能够忍耐,实际上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因为你在受业报、你在受苦,你咬着牙说:“我受业报、我受苦了、我很难过。”这个时候想想,反正是在忍着自己。但是要记住,忍耐不是最终的方法,真正的方法要在人间痛苦都没有。难道人间每个人都一定有痛苦吗?修得好的人,有些法师在山上,天天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念经,他就没痛苦。你们有人间的烦恼、感情上的烦恼;他没有婚姻,没有婚姻的烦恼,他每天在山上用不着为钱奔忙,他有床睡、有饭吃就行(还是要把欲望降低)对,欲望越多烦恼越多。所以哪怕“我忍受、我忍苦、我无所谓”,这其实也是一种欲望,因为你有一个欲望“我以后要超生了死,我想到更高的境界去”。并不是你能够忍耐,就能消掉你的业障,因为这靠修心和修行。肉体上的痛苦,或者精神上的痛苦,时间长了会造成你的业障加重

 

(师父的意思就是说,外面的的业障爆发的时候,受报了就是消业,因为毕竟我们能做的功德很少,然后把念经的功德用在修心上面,应该会更好是吗?)用在修心方面,而且要真的修到人间越来越不苦了。比方现在你感情上很痛苦,实际上你已经在接受消业债了,表面上看起来“我很痛苦,我忍受一下吧。”说明你还在受苦,你还在受这个业报。你能不能在感情上痛苦的时候,念经之后突然之间想通了、想明白了、不痛苦了。你不痛苦就早一点离开痛苦;你就早一点离开你的业报。你的业报越少,不就修的境界越高吗?那为什么非要去苦修行呢?伟大的佛陀当年在还没有完全把佛教传到人间的时候,佛陀在印度也学过很多的苦修行,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觉得这条路走不通。

 


 

白话佛法精选

《知无我 即放下》  视-频-开-示(第87集)

 

当年佛到了80岁的时候,在年迈体弱涅槃的前夕,佛陀那个时候让他的弟子反而要学习常乐我净。为什么佛陀要让我们的弟子学常乐我净?因为佛平时都跟我们弟子讲苦空无常,但是到了最后,佛陀让我们弟子要学会常乐我净,为什么会告诉我们这些?因为苦那是无常的,所以空就是要学会快乐,都是对治的;然后无,就是因为有个“我”字,所以你才痛苦,今天你学会无我,佛陀就告诉你,你会快乐;所以常就是长久的,无常就是让我们要学会我们心要干净,我们要习惯于无常的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无常,这样你才能修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四相。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一切要看空,你懂得世事无常,你也要懂得转苦为乐,你要懂得去除我相,而一个假我的存在是借假修真的我,然后让你修出你的自性,修出你的干净,常乐我净。

 

所以师父让你们把一切看空,要学会放下,你就是在做人间的菩萨,空到连自己都找不到了。所以很多人讲话顺着别人讲,没自己的观点,他不得罪人,也很好,对不对?但是不能没原则,在学佛当中要空到自己都找不到,什么意思?就是无我相。你看看我们现在人的毛病是面子太重要了,你看我们的面子放得下吗?你看师父叫我们很多佛友“你放下”,他都懂,放下会解脱痛苦,但是只要一做事情,他马上“我”字就来了,“我要干吗,我要干吗”,接下来他就痛苦了。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找不到自我,你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本源。去要这种面子干吗?死要面子活受罪,你看看你们一辈子从小长到大,你们要了多少年的面子,到今天还要面子,改个缺点还要面子,没有一件事情你们没理由的,这就是你们已经在八识田中种下了我相。这就是佛为什么叫我们要去除四相,要让我们找到九识田中阿摩罗识当中的佛性,因为只有佛性是无相的,因为只有佛性它在你的本性当中,那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所说的这个“常”,是对无常而言的。

 

乐不是苦的,快乐不是苦的,得到的人离苦了,因为离苦的人他才会快乐。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乐不是苦”,对啊,快乐不是苦,得到的人离苦了,离苦是不是得快乐?因为离苦的人他才会快乐,所以快乐永远不会是苦的。所以很多人说“我很苦,但是我也很快乐”,这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所以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离苦了才能快乐。你今天放下了,你舍弃了你身上的烦恼,舍弃了你的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地快乐。

 

 

——臺 湾  臺 北 2016.10.01

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


一个人如果在人间多留一点德,多留一些让人尊敬的思维、品质和慈悲给别人的话,虽然人间短短几十年寒暑 ,但是生命的价值却是永恒和无限的。

 

佛法认为,证悟法身,生命便能得到永远的存在,因为法身尽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在。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课件】3-5、法喜转换,战-胜欲-望
下一篇:【课件】3-7、节制欲望,忍人所不能忍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4-9 11:43 , Processed in 0.0521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