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
6
11万
车匿修行的故事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他有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的,叫“车匿”“阐陀”。
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的时候,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之后,他的小伙伴车匿也出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当年佛陀从小和我一起玩大的”,对那些比丘,他看不起他们。他觉得他和佛陀交情比较深,讲什么佛陀都会听他的,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
佛陀劝了车匿几次,对他说“你不要这样”,结果他仍然改不了他自己的瞋恚与傲慢。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让所有人都不跟他说话。
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没有師父,没有大家帮忙,佛陀又涅槃了。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车匿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阿难说:“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静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阿难跟他说:“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你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他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臺長语:
我们每个人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占据自己的心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学 佛人,在禅修的过程当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
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恨别人你就会生气。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偏,任何事情要中道,对人家也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坏,讲什么话不要伤害别人,做什么事情不要过分,这个人就是智者。所以孔老夫子有一句话叫中庸之道。现在很多孩子,爸爸妈妈两个人不开心,你问孩子,孩子说:“我都不管,我觉得爸爸也好,妈妈也好。”这种孩子叫中道。如果这个孩子帮妈妈,那么他就帮妈妈了,有的时候帮爸爸,他就帮爸爸了,那么总归会有些偏的。
作为一个人来讲,单位里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选择中道,中观中道比较好,不要去伤害别人,讲人家缺点也不要讲到底,讲这个人好也不要把人家捧得一点毛病都没有。凡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人,他不是没缺点,而是他改变了。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努力、奋斗,开始慢慢改变。如果不改变,这个人一辈子都成功不了。希望你们好好改变自己,能够中观中道,什么事情要给人家留点余地。
各类视频合集
116集白话佛法
广播讲座视频
法会视频合集
811个图腾
观世音菩萨33身
精彩案例分享
问答节目视频
师父讲故事
法会精彩剪辑
因果视频专集
震撼感动视频
佛陀故事合集
各类音频合集
新广播讲座
10-20广播
历年法會音频
共修组提问
广播讲座一册
历年问答合集
广播讲座二册
1351个小故事
观世音菩萨31次开示
心灵百科
音频问答剪辑
师父法身31次开示
视音合集
各类书籍合集
经文念诵合集
经典组合指南
放生仪式
白话佛法1-12
每日佛言佛语
入门手册
佛语偈语1-4
观音堂开示
佛言佛语1-14
天地游记一
天地游记二
天地游记未成册
弟子开示一
弟子开示二
心灵禅语1-2
佛学常识
疾病百科
学佛问答175
使用道具 反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4-12-4 11:11 , Processed in 0.0457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