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92|回复: 0

2-30、真正了解佛法,成为人间菩萨

[复制链接]

9730

主题

66

回帖

88万

积分

积分
887619
发表于 2022-1-5 0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0、真正了解佛法,成为人间菩萨


     任何凡人的境界进入色界天与无色界天,被普通的人称为天仙,他们的境界很高,定力也很高,而且是极高。什么叫定力极高?就是他们坐得住,站得住的那种定力,在人间,菩萨表现为:你再怎么样对他们,他们是不为所动还是那样,定力极高,境界极高,这种人不会想不开,不会吵架,不会发脾气,不会嫉妒等等,他的境界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超越了无色界天的境界,并能用菩萨的化身度众。为什么?因为在菩萨界他们是用菩萨的化身,也就是说这位修心人的境界超越了色界和无色界天,已经是菩萨的化身了。又比如,我们在人间常常说某某某是菩萨,实际上指他们的境界已经是在菩萨界了,都是菩萨的化身,化出来都是菩萨的身体,是菩萨的成就。


许多人都问为什么菩萨在天上不享福到人间来吃苦救人呢?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你在人间度化众生,并且在人间有了一块修为的地方,以后回到了天上就会有十方净土。观世音菩萨在天上是佛(南海古佛)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为什么要下来救度众生呢?他的任何一个愿力,他在人间任何一个地方的道场,在天上就会有同样的一片净土。比如,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在人间的道场,回天上也会有一个如普陀山一样的观世音菩萨的净土世界。


在佛经里有一句话说:一念阿弥陀佛,念到最后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会生出一朵莲花来。师父今天在東方臺有这么一个道场,在天上也会有这么一个道场。所以一定要学啊,不论是做人也好,做佛也好,必须要有一个愿力,有了愿力,才能下来救度众生,圆成佛道。要记住在人间把这块佛地耕耘得越大,你成长的果实就越大,在天上的果位自然也就越高。比如,只有多做功德,你的功德才多;多做善事,你才会有一颗善良的心;多为人家想,大家才会为你想,才能成就你的功德。很多人就是为自己想,不肯付出,能有功德吗?所以这个果位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一定要用报身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国土,才能在你的佛国土上开花结果。报身就是我们来受这个报业的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不是报在你的灵性上,而是报在你人间的这个肉身上。你有这个报身,一定要受这个果报,在人间的这个土地上,你做善事,受善报,做恶事,受恶报,因为是在你种下因果的这块土地上来承受因果报应。比如,在师父这个道场,如果种下的都是善因,师父所受的功德果报,就报在这个土地上(道场)。所以什么都不要想,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不要做错事情,该你圆成佛道的时候自然就成了,等于说你这个饭在还没有煮熟的时候,你拿出来吃,就是夹生的饭,你一定要等到饭煮熟了之后吃,才有香味,佛法也是这个道理。


有众生问师父,如果是真正的菩萨能用法力去制裁人吗?如果是坏人,就可以。但是原则问题是你的心要正,而不是说是邪的,菩萨是慈悲度众生,但护法神一定会惩罚坏人。比如,你今天吃苦或受惩罚,一定是你种下了恶因;你今天享受,一定是你种下了善因。不论何因你只能平静地来承受,很多人说“我不买账,不公平”,什么叫不公平?你能看到你的前世吗?你前世所做的孽,人家前世所布施的法,很多东西你今世能够看到吗?苦难到了你身上时,自己就感觉不公平了,那么到了人家身上时,你怎么就很开心呢?这公平吗?


十法界中,第七界是已经超脱了六道轮回了,那么六道里面有没有菩萨?六道里面当然有菩萨,例如在人道有乘愿再来的,就会有化身、法身。告诉你们每一道都有菩萨,但是到了第七界就不一样,就超脱了六道轮回。菩萨就是觉悟,当你觉悟了,你就是菩萨,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第八界是缘觉,第九界是菩萨界,这个界的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菩萨,到了十界,也就是最高的境界——佛界,统称为六凡四圣道。


师父给你们讲过很多,要有化身成就功德,才能有法身成就,你的化身已经像菩萨一样救度众生了,你的法身在人间才是菩萨,也就是说你的灵魂很干净,因为化身就是你的灵魂,你的灵魂已经成就了佛菩萨的智慧,那你的身体就是佛菩萨。


你的身体不做坏事,是因为你灵魂不想去做,那你的身体一定很干净。当一个人的身体想去做坏事情时,他的灵魂一定肮脏的。比如,这个人去偷东西,一定是思维先想的,一定是他的脑子先想的,他的身体才动的。智慧到了一定时候,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无所谓,就是没有痛苦了;反之,等到什么事情都有所谓时,就痛苦了。如果一个人的概念,理念,灵魂都修成菩萨了,你的行为,你的人生就是菩萨。当你没有修成自己的化身的时候,那你的法身一定不是菩萨。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佛的智慧,佛菩萨的智慧。用一个人所有的聪明智慧,所有的思维填满了,也没有佛菩萨的智慧。师父给你们举个例:一头象走到海边去喝水,象的肚子这么大,可以吸很多水,你们想想看一头象的肚子再有多大,能把这个海里的水吸得完吗?佛法浩如烟海,你学得再多能把佛法学完吗?同样一只蚊子吸血,也喝水,蚊子跑到大海里去喝,首先,象和蚊子的区别已经很大了,但是蚊子喝满了水和象喝满的水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一个概念,都是饱了。有些人学佛像大象喝水一样喝的多,学佛法学的多,而有些人像蚊子一样喝一点点,就以为学到全部了,而你们就喝了这么一点点水,认为饱了,因为你们的肚子感觉饱了。实际上用佛法来讲,佛法这么多你学这么一点点,怎么可能够呢?佛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怎么可能把它全部学完呢?


你怎样来学佛法?有一个方法,你可以把所有的佛法基本上都学到。你这样想,因为这个海水本来就是你的,你就是佛菩萨,只有你是佛菩萨,你才能享用这么多佛的源泉,因为你已经明白水中所有的物质了,它有多少分子结构,有多少矿物质、碳水化物等等,如果你什么都明白了,这个水到你这里就自然变成你的了。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喝了一口海水,然后说:这个水怎么是咸的?其实海水本来就是咸的。就像很多人学佛法一样,嘴巴里吃着糖,去喝海水,认为海水怎么是甜的,这就是为什么佛法学到后来,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道场,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了,都以为自己是正法,偏激地认为自己的都是正法,其他都是邪法。师父从来不讲别的法门的对与错,师父告诉你们跟随观世音菩萨走,师父讲出来的话,大家用佛心衡量能接受的就是正法。


为什么正的东西大家都能接受,因为正的东西是和你本性,心心相印的,能让你的本性去接受它的,而且这个接受是非常的重要。比如,学佛法能求钱财吗?学佛法应不应该收人家的钱呢?学佛法应该不应该救度众生?现在有多少修行人,能走出来给人家讲解佛法的?如果你去问他们,他们不多讲话,其实他们学的也不少,但是他们学了,也不一定能讲得出来,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有个理解的问题,明白了吗?


要记住我们学佛学法,要把自己融入佛海里,想想看,这个大海不就归你了吗?否则你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还以为自己吃得饱饱的呢,开心得不得了,太少了,佛法太深奥了,你只学到的是一点点皮毛而已。有一句话叫瞎子摸象,瞎子从来没有看到过象,一个瞎子跑过去摸这个象,摸到象的鼻子,然后说,象是一条长的。另一个摸到象的肚子,然后说:不对,象是圆的软软的,像皮球一样。你们想想看,他们所想象的只不过是接触佛法的一点点,而不能宏观地去看问题,用现在话讲叫做“宏观”,就是全面的来看这个事物,学佛学法要全面的来看事物,而不是片面的。


报身佛,就是说这个人在人间已经拥有了佛的智慧。必须有佛菩萨的忍耐,师父是忍辱精进,你们不要因为自己做了一点点事情,人家讲错你一点点话,就感觉难受啊,受不了了。一定要学会忍辱,要记住,人总会被人家讲的,你做得对了,人家会讲你;你做得错了,人家更要讲你的;你不说不讲,人家也要讲你,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现象”。要坦然处之,讲就讲了,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做得对,人家讲过你之后会悔悟的,以后人家还是会对你好。你有本事给人家讲不倒,证明你是真的;你被人家讲了之后倒了,我不做了,你就是倒了,你就是被人家讲着了。自古以来谁人不被人说?许多有卓越贡献的领导人口碑再好,也会有人讲出他不好的话。要做好心理准备被人家讲,人家讲你是给你机会,让你来进步。如果没有人家讲你,你就进步不了。如果师父不讲你们,徒弟们怎么会努力精进呢?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自身也是佛,自身是佛,才能做到像佛一样的行为;如果心不正,就做不了佛。师父告诉你们,报身佛就是人间佛,是正定的享受。人能够定得下来,而且心很正,这叫正定享受。只有当一个人很正,心能定得下来的时候,这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享受,实际上是享受境界。犹如有高尚境界的人,帮助了别人,感觉是自己的快乐,因为到了这个境界,才能享受;同样,帮助了别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失落了,就没有到这个境界,就得不到这个享受。


做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做到,大家都没有做到,这个事情没有做成功,有些人会很痛苦,而有些人就很开心,为什么?很痛苦的人认为这次失败了,没有下一次了,因为他不想再做了;而开心的人,“哦,原来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道理,哎呀,下次我肯定会成功”。同样一件事情,心正能定得下来,就会继续努力,不被困难所压倒,这个人才能成功,这是真正的享受。





上一篇:2-29、弘法修善,离欲得乐
下一篇:2-31.化人身为法身,在人间主宰自己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4-11-30 11:45 , Processed in 0.0386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