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学菩萨界,转凡成圣
大家知道做善事可以转为功德,那么我问你们:一个有功德的人,他的功德会否转为善业?告诉你们出家的修行人就可以,他们这一辈子出家修行,如果没有好好地修,下一辈子投胎为人,功德就全部转为福报。比如,念经有口无心,动坏脑筋或做了不好的事情等,这辈子所有积的功德全部转为福报,因为果报是已经投人了,而这辈子就白修了。师父告诉你们这个道理,就是要你们一定要坚持好好修行修心,还有就是要把你做的所有的功德,要不断地加温,才能保持住这个功德。
我们都在学菩萨,学习菩萨的慈悲精神,师父今天给大家讲“十地菩萨”,师父每次只能给大家讲一地,十地菩萨就是菩萨的十个不同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是我们要学习的境界,虽然我们现在是在学佛学菩萨,但是你们必须要知道菩萨到底都是怎样的境界?
十地菩萨又称为十圣位,我们学菩萨是学菩萨的境界,而菩萨的境界有十个不同的级别,要知道自己到底修到哪个级别了,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修到哪个层次了。师父会把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从字面上分析给你们听,然后用白话把菩萨的十个境界透透彻彻地讲解给你们听,让你们来修学十地菩萨,让你们明白每个不同境界的菩萨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才能做到十地菩萨?
今天给大家讲一地菩萨,即初地菩萨,也叫欢喜地菩萨。欢喜地: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初地菩萨就是刚刚到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为欢喜地菩萨,始出凡境,“始出”就是刚刚离开人间的境界,到达了圣人的境界,即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你刚刚脱离了平凡的境界,凡人的境界,开始走向菩萨的境界。初登圣境,就是你刚刚开始登上圣人的境界。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就是庆贺,欢悦心,刚刚开始感受到自己内心一种融化到圣境的喜悦,已经把人间繁琐的事情融化到佛的境界上了。悦就是欢喜心,就是我非常欢喜地进入了圣界,进入了菩萨界,已经开悟,认识了这个人生,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对什么样的事情都很开心,都能圆融,所有在人间的一切事情都能包容、圆融,然后进入了圣界,而且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种喜悦。融悦情外发,就是欢喜心,慈悲喜舍心开始往外发,就是有一种能量体让你往上窜,犹如火箭就是这样,那些启动气体能量往外发,火箭就上去了。因为初地菩萨的每一个事情,都会生出欢喜心,所以称为欢喜地菩萨。欢喜地菩萨做什么事情都是开心,都是欢喜,什么事情都看得穿,什么事情都明白了,只有人才会不开心、忧愁、烦恼。
用闻思修慧,来修你这个智慧,闻就是见闻、耳闻、鼻闻等,这个闻字并不是指你听到的才叫闻,是你的六根接触六尘后的东西都叫闻,就是你所接触到的东西都叫闻,这个闻是一个总体概念。闻思就是当你接触到东西之后,会产生思维,有了思维之后,才能修慧,所以叫闻思修慧。当你在人间所有看到的东西,经过你的大脑过滤,思考的时候,要用菩萨的正见来思考,那个时候就变成修心了,就变成开始启用你的智慧了。
人的智慧是怎么来的?你看见的东西就要学会转化。比如,简体字经过电脑的软件转化后,就变成繁体字了,繁体字也可以转化为简体字。也就是说菩萨的脑子里就像有一个转换器一样,所有的东西进来,经过脑子一过滤,就变成菩萨的东西了,但要加行智,就是你所有的行为、修行,必须要有智慧,这叫加行智。也就是你所有做出来的行为一定要有智慧。比如,与别人吵架,你这个行为有没有智慧?偷人家的东西,语言欺骗人家,你们说这些行为有没有智慧?这些行为就根本没有达到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所有的行为,包括思维的行为,心里的行为,全部都包含着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菩萨的智慧。
断凡夫我性,就是一定要断掉无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凡夫就是脑子里只想着自己,凡夫就是凡人。我性就是我自己的本性,是无明的。也就是断掉你的无明,为什么现在会无明,是因为你过去生所做错的事情,使你的心灵染尘,才会成为无明,所以菩萨说要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就是你所有证悟的佛法满功德,就是你现在所有的功德,你避开自己的无明习气,也就是你自己所思维的,所讲出的话,所听到的、所做出的事情,全部都是遍满菩萨的智慧;(波罗蜜,就是彼岸)用你的境界再上一层,再上一层。
三个地为一个界,到了最后十地菩萨就是圆满的,就是《心经》里的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心经》你们都会念,你们知道《心经》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彼岸,多就是到达了,《心经》的意思就是让你的心到达你所要求的彼岸,就是到达开悟的境界,是用你的智慧达到了一个彼岸,也就是用你的境界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师父经常给你们讲般若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讲的就是般若智慧。人的智慧最重要,因为人有了智慧,才能开悟,才能好好地修,你连智慧都没有,什么都听不懂,如何修行?
今天时间关系就先讲到这里,下次师父会讲进入初地菩萨的条件,就是怎样从凡人转换成菩萨,怎样从人界用自己修炼后的意念,然后进入菩萨界,师父用八句心得,劝导众生破迷开悟,速成菩提。
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
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
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
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
金言法语
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三个地为一个界,到了最后十地菩萨就是圆满的,就是《心经》里的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
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
相关开示
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wenda20121118B 41:16
台.長开示“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
女听众:请问一个问题,白.话.佛.法里面提到有句说:“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这个“加行智”是什么意思?
答:“闻思修慧”就是让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把它归入到给你做为一个修行的加持力(怎么做?)比方说人家今天说你一句好话,说 “哎呀,你最近怎么变得这么好呀?这么愿意帮助人家啦”,那是不是你听到,就闻到了吗?你听到了之后就要鼓励自己加修行,更加增加智慧,一定要更好修,你看我已经修出效果出来。如果人家骂你说你了,你觉得:“哎呀我修得还不够,我应该更好地修。”是不是给自己增加这种智慧呀(嗯,明白了。要转化思维)对
(那因为台長有说过“闻”呢,就是说要听懂、听明白,不是光是听,那用闻思,“思”就是思考对吧?)对(然后用闻思就是说还是要少问多思考?)不是少问,就是说你听到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你大脑的思维思考才能产生智慧,如果你单单听到了马上就做出反应,那就是没有智慧的(噢)所以很多为什么会发脾气,听人家一讲以为真的,马上先发脾气了。你听到了之后你要在脑子里转的(要三思)对。
(明白了,那“断凡夫我性无明”就是?)“断凡夫我性无明”就是因为凡夫俗子我们不懂的,我们很多无明,就是不明白。因为不明白我们才会做错事情,我们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情。所以必须断掉凡夫的的无明习气,不懂的事情变成懂了,懂了不就有智慧了吗?(这个“断”呢,有可能就说如果一直这样想,可能想不通,那就先把它放下,这是“断”的意思)也是的,对了(就是暂时先放下,等以后有了这个智慧再……)那不是这样的,断烦恼实际上就是你现在先把烦恼放下来,但是放下来一定要想通,想不通你就断不了。所以这句话说:我就算暂时不跟你争吵,但是我心里还有气,实际上你不算断(要真正地断掉,而且这个断不是说一断就百断是吧,还是要时时刻刻……)不停地把自己的无明修正,我不能不明白(明白了,谢谢台.長开示,台.長保重)你好好学习,你这样的话,台長很开心的(谢谢台長,台長加持我)好,一定。
问:一地菩萨——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二地菩萨——证最胜功德戒波罗蜜为增上;三地菩萨——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请问,“檀”是什么意思?
答:檀,是布施的意思。布施也是一种增上缘,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都是增上。用这种方法来到达彼岸。二地菩萨,如果要想证得最胜功德,必须在智慧中要守戒,遇到任何事情,在心里都没有负能量,完全作为增上。在人间,别人骂你、讲你、诽谤你,全部视为增上缘。
——解答来信疑惑 314
wenda20170604B 36:25
菩萨果位的高低是怎么衡量决定的
男听众:师父,修出六道后,一个菩萨果位的高低是以什么来衡量决定的?
答:一个菩萨的果位高低,一般刚刚上去的话,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菩萨,比方说你投人了,你只要到了人间,你就称为一个人了。同样到人间,投胎一个动物,那么到了人间,它还是动物。像我们一出六道,先是做普通的菩萨,都称为菩萨。然后在上面根据他的境界,再慢慢地升,我说的这是普通的。如果你在人间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位菩萨,你上去之后,实际上人间基本的果位你已经修成了。
你上去有两种,一种是你上去之后,就有果位等着你了。我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你在某某省是做省长,你调到那个省,你也是省长。你在人间已经修到省长的位置了,你到天上还是做省长的位置,明白吗?(明白)你在人间修到三地菩萨了,你到了天上就是三地菩萨,这是一个;还有的,基本上都上去,上去之后再靠自己在天上慢慢修,也可以初地(也要修)也要叫初地,初地就是一地。二地、三地菩萨……就这样。
(师父,可以这样理解吗?你在人间是十地菩萨,在天上就是十地菩萨,还是主要是靠人间的修为而决定的,占大部分?)对,因为你的本性在人间,你的本灵在人间。很多人在人间已经修成佛了,所以他上去就是佛(是)人间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师父这么着急叫你们要好好修、好好修,其实就是靠人间。举个简单例子,你大学毕业那是一个概念,你最主要还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要用功。
(师父,一个果位的高低百分之多少取决于他在人间,百分之多少取决于他在天上修呢?)如果你到了人间,比方说乘愿再来的菩萨,你这个果位就往上修了,你在人间修多少,到天上就得多少。你在人间,比方说做的都是佛的事情,你到天上一定成佛的。到了天上之后还能怎么修上去,到了天上,他也是一地地菩萨,经过不断地学习、听大菩萨的开示,他跟我们人间一样,也是开悟,他也是在有悟性的。为什么要分成上等上品?为什么要分成下等下品?这就是你的品位,为什么你的品位不够呢?因为你的悟性不开,还是悟性不开。只是说你做了菩萨之后,因为你身上已经带了很少的业障上的天,你已经成为一个菩萨了,你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洗净之后,你出来了,你只是身上干净了,但是干净不代表你身体好(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三个地为一个界,到了最后十地菩萨就是圆满的,就是《心经》里的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讲的就是般若智慧。人的智慧最重要,因为人有了智慧,才能开悟,才能好好地修,你连智慧都没有,什么都听不懂,如何修行?
shuohua20170609 14:41
在人间多学佛法提升品位,到了天上才有机会听大菩萨讲法
男听众:师父,您在《白.话.佛.法三》第十七篇开示,在《阿弥陀经》里讲,莲花池八功德水、七宝池,到这个池洗过之后,你身上的烦恼、肮脏的东西全部洗光了。请问师父,这里说的把身上的烦恼、肮脏的东西全部洗光了,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减少业障,还是单纯地减少业障?会减少多少?
答:全部没有了。等到你能够到了天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出来,你的业障全部没了(师父,您说过在10%以内是超脱六道,如果他走的时候……)这个10%到了天上之后,就是靠七宝池、八功德水把他洗干净了,没了啊(一洗就没有了,是这样吗?)嗯。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你一洗没有,人是很干净了,你可以住在东方琉璃世界或者西方净土世界,都可以住了。但是问题你过去在人间修了多少?你没有修多少,你在天上还是听不到大菩萨演讲,你听不懂。你人是干净的,但是你不一定接触得到佛法(您说天上开灵.山.法.会都是大菩萨讲法,他可以直接去参加吗?)你说呢?现在在人间师父开法.会,有缘分的人才来,没缘分他会来吗?(来不了)在天上一样的。只是天上的人个个干净,从来没有杂念,没有什么害人、嫉妒心,什么都没有,想都想不起来了。他没有这种了,他是纯洁到底了,但是不代表他就有佛性,不代表他《大藏经》都能倒背如流,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为什么在人间要多学佛?因为你多学佛,佛缘广进,你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一洗的话,完全干净,你到天上才能有品位。你知道很多人到了天上,他不是菩萨,他只是一个天人一样。出了六道之后你可以称为一个菩萨,但是其实这个名字不叫菩萨。你在人间多学点佛,你到了天上才能去听菩萨讲。为什么人间的很多高僧大德到了天上能成菩萨,能有品位?因为他在人间已经学了这么多佛了。超脱六道只是自由快乐的一个菩萨而已,有什么稀奇的?我问你,你跟动物比一比,你突然之间投胎投到人间,你说“我是人了,我现在做人类了”,文化都没有,字也不识,什么都不懂,你也是个人,你跟人家科学家比一比,跟人家有作为的人比一比呢?(对对)你有品位吗?(有的动物投成人,它就是比较笨)对啊,但是他跟所有的动物离开的时候,他说“我去投人了,我到人类来了”,多伟大啊,所有的动物都跟他拜,“恭喜你啊!”一到人类,还是投个傻得不得了的人,什么都不懂。你要在人间学好佛,你到天上才能成佛的
(师父,学《白.话.佛.法》真的是至关重要)你把《白.话.佛.法》都听懂了,你学到后来,晚年再跟着师父多听一点佛经,你到了天上,菩萨说什么你都听得懂,你的果位就起了,然后你就可以坐在下面听大菩萨讲法了。就等于你识字了,你不识字你怎么到学校里去听老师讲课?(明白,还是靠在人间的修为,并不是说成了菩萨,到了天上就啥也懂了)那可能吗?那就不叫品位了,那就不叫上等上品和下等下品了。你投一个人啥都懂吗?我就告诉你,在澳大利亚,很多人以为找一个澳洲人,跟他学英文就行了。我问你,你找一个华人的话,你跟他学中文你学得会吗?为什么中文要中文老师?他连主语、宾语、谓语都不懂,你怎么跟他学中文?你看澳洲人他会讲话,你叫他讲得出语法吗?(嗯,明白了)所以大家很喜欢听你问师父,因为你可以把人家喜欢听的师父的很多话都引出来,这是你的本事,你有你的本事(谢谢师父开示)
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
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
对境现前时,如何让内心真正地放下
问:自度如何度得好?《白话佛法二》中提到“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然而真正面对人生八大苦等的增上缘来时,心情总会在事发当下或事后起伏,要怎样才能落实让内心真正放下?
答:因为你们还没有成人间菩萨,所以你们还有人间的杂念,你们还没有真正地修成,你当然不能圆你自己的心意了。如果一个人完全能够非常如理如法、非常熟悉和掌握基本的佛法,能够心中皈依佛法僧,能够懂得怎样修八正道,懂得十二因缘,那他就会慢慢地有正信正念生起,就慢慢会守戒,然后会产生定力,有定力的话就会有行动。当你拼命地修心,修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把它修得好的时候,你的境界就会提高。当你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让菩萨的思维跟你的思维接触在一起。所以人间的菩萨一求就灵,因为他的境界跟菩萨都是一样的。现在拼命地修,就是让你们的境界早日达到菩萨的境界。
——2018年印度尼西亚 弟子提问
wenda20170623 56:24
为何法布施的功德很大;怎样从凡人变圣人
臺長语:为什么法布施的功德很大?因为它是从你心灵当中出来解救众生的,当你要去解救众生的时候,你就弃恶从善,转凡成圣,这是很重要的。你怎么样由一个坏人变好人呢?那你要做好事;你怎么样从一个凡人转成一个圣人呢?因为圣人不做坏事,圣人不停地做好事,时间长了,你就是圣人;怎么样让自己法布施能够布施得好呢?自己先要明白道理。
白话佛法精选
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三藐三菩提,戒定慧来依,
破除无明心,忍辱开悟欣,证得无上法,凡人变菩萨。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6月2日)
《转凡成圣》
学佛学什么?如果从人间的角度来看,佛就是人世间中人格、福德、智慧最为圆满的人。
我们在世间,首先做人要有人格,要有福德,更要有智慧。所以学佛,首先需要修身立德,道德品行为上。要从一个颠倒梦想的凡夫,修成一个品行高尚的圣人,并要纠正累世的无明烦恼,要将自己过去所有的恶全部转成善,不但要转,而且要忏悔;对自己所有的错误要有个认识,用现在的话讲叫转染成净,你才能先由一个人,变成一个圣人,叫“转凡成圣”。
解脱苦难方自在,
救度众生消业债。
颠倒梦想须改变,
贪瞋痴慢需切断。
世上“快乐”的定义,从不同角度来讲,有不同角度的快乐。
如果从人的角度上来说,快乐就是吃喝玩乐。如果从佛法上来讲,快乐就是没有烦恼,没有悲伤,脱离了人间的一切障碍,消除了业障,那才是真正的究竟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忧伤的快乐,是从心底得到的法喜和法乐。这种快乐根本不是吃喝玩乐能够得到的。
多少人在一边玩的时候一边哭,一边想着自己烦恼的事,玩也玩不畅快;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边想着自己即将要去参与的那些痛苦事情;多少人喝酒是因为烦恼;多少人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中。这些是人间的吃喝玩乐,而佛性的快乐,那就是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争吵,去除了自己的忧郁、恐惧和别人对你的毁谤。
吃喝玩乐虚幻梦,
短暂逍遥迷惑中。
欲望一时得满足,
很快烦恼让你哭。
首先要懂得,人的业力会在你一生的生命当中一直让你痛苦不堪。犹如一个小孩子一出生,就动过心脏手术,他可能一辈子就带着这个痛;有的人一生出来,父母就离婚了,他可能一生就要带着这些悲伤活着。这些都是人间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业障消除,生命就会污浊不堪。
师父曾经讲,如果业力是一滴墨汁,滴在一个盆里,整个盆会被染黑,但是只要你将这滴墨汁放入大海里,就会瞬间消失。而学佛人,不断地为众生付出,帮了别人也消除了自己的业障,犹如将自己的业障消除后归入大海。这种看不到的快乐,不是人间那种吃喝玩乐一时的满足所能得到的快乐,而是你活在无尽的包容、付出和慈悲带给你永久的法喜。
无明烦恼需结账,
转恶成善是为上。
转凡成圣对上苍,
一世修成断沧桑。
修心就是修的你这颗心,让你转恶成善,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什么叫转?转就是变化。这个世界你不向前走,你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这个世界你只有进步,才不会退步;你就是停滞不前,你也在退步,因为别人都在往前走。
你的品行高尚,心地善良,就是你修成佛的根本,所以学佛人,根基非常重要。我们度人也是一样,一个没有学佛的人,就是根基和缘分浅薄,就会没有福德之相。
我们做人要顶天立地,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心与天地相合,这是释儒道共有的修真果地,释儒道共有的入世修真的真谛。
明真理便无我,此乃圣人。
业不消求欲望,此乃为人。
包容付出无人嫉,
品德高尚人欢喜。
学佛先要学做人,
人成才能即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