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09|回复: 0

【课件】2-27、学佛境界,学会喜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18万

积分

积分
1186307
发表于 2022-1-3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7、学佛境界,学会喜舍

 

    接下来师父展开来给你们讲解,让你们明白知道怎样修才能达到菩萨的境界?你们要用菩萨的境界来要求自己,修悟,圆成佛道。

 

首先,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就是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忍受,忍耐。学菩萨首先要学会能忍受,而这个忍受里面不一定都是你的错,就算你是对的也要忍受。师父经常给你们讲,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因果。能为难事,就是能抵挡难事,我来忍受为难的事情,也就是说能去做任何困难的事情。自己明明可以做的事情,而不去做,让人家去做,这就是自私,就达不到菩萨的境界,当然乱做也是不对的。心不退没,你的良心、本性,永远不退没。如果你做到了菩萨的境界,就永远不会退没。师父的心就永远不会退没,永远会救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如果碰到事情就躲,碰到事情就溜,碰到事情退却了,我不修了,我只要保护好自己的修为,这个人永远不能成为菩萨。

 

不好诤讼,好就是我好强,诤讼就是总想与人争辩、诉讼。菩萨永远不会与人争辩、诉讼,去人间讲道理,而人间的道理其实是众人自己种下的因,而在受着果报。

 

其实我们学佛就是你的身心要非常的柔软。菩萨的心是非常的柔软,而且非常的安稳。并不是说你的心是柔软安稳的,而是指做出来的事情,非常的柔软,非常协调温和,做出的任何事情绝对不会是强硬的,总是柔软的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菩萨,人家与你争啊,讲道理啊,你总是会退一步去想,去解决。退一步,海阔天空,你退一步了,心柔软了,身心才会安隐。菩萨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稳的。

 

学佛说法时心得喜悦,就是说当你说佛法的时候,你的心情非常的喜悦,你的心非常的开心。给人家说法的时候,那种心是法喜充满,才能成为菩萨,也就是说当菩萨在救人的时候,是用一种喜悦的心,去救度众生。许多大法师在没有接受到新的佛法之前,是学习原始传下来的佛法,而当他们得到了菩萨直接加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新的佛法,而这些佛法刚刚出来的时候,会有很多仍然学习老的佛法和比较守旧的人来攻击,因为他们认为过去没有的是假的,是不对的,不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佛法。但是你们要明白随着天时的变化,佛法也会变的,想想现代社会,不管从物质到理念,可以证明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对于佛法,要有信心,如果你是初地菩萨,首先自己对佛要有信心,对佛法要有信心,菩萨在人间就有,我们的法身,肉身就有菩萨,你们要相信佛菩萨,对佛法要有信心和清净心,你们学习佛法,心里一定要干净,如果自己对自己学的法门还存有疑惑,怎么能学得好呢?这就是没有信心,心不清净,难修成正果。

 

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初地菩萨必须要有大悲心,悲悯众生。师父是救世度人,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今天你什么都不懂,我只能给你讲什么都不懂的道理。你今天是学了很深佛法的人,师父就给你讲很深的佛法。师父现在弘法,连政府都喜欢,多少人学习师父的法门,修心念经后,身体恢复了健康,家庭和睦相处,又有多少人皈依了正道,你们说政府能不感激吗?师父宣扬的是让人为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少了多少社会问题。师父教你们正正规规地学佛学法,好好地做人,开发你们的智慧,每一件事情都是正道。你们要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的道,要好好珍惜,坚持修学下去。如果师父给你们解释的东西,你们能接受,那就是正的东西。如果师父今天给你们讲的话都是不对的,你们自己想想看会接受吗?

 

无瞋罣心去学佛,心常乐慈行。初地菩萨要没有瞋罣心,就是永远没有恨人家的心和罣碍之心。你们可以做到没有瞋恨心,但是很难做到无罣碍心。你们对父母、孩子、家人亲人,以及名利全部都有罣碍。如果这些东西舍不掉,你就做不到菩萨,就与菩萨无缘了。只有什么都舍了,境界提高了,才能修成正果。你们知道菩萨是有境界的,为了众生可以下界来受苦救人,如果你们不能舍,放不下就是没有境界。为了救度众生,要舍去自己的利益,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不要了,这才叫舍。

 

观世音菩萨叫我们喜舍,欢喜舍去那些不该存留的东西。多少世人等到钱还没赚够,命已经没了,你们说钱能买到身体吗?如果真的有灾难来时,谁能躲过?走时是否能做到无牵挂,不再轮回?该你走时,舍得,要走;舍不得,也要走。所以菩萨让我们要学会舍,舍到最后,你就不觉得苦了。比如平时不肯布施钱财的人,如果被罚几百元款,他心里会很难过,心里会难过好几天的,这就是平时不懂得舍的缘故。平时不懂得舍,等到灾难来时,不舍也得舍,逃都逃不掉。想好好修心就要学会舍,不然是修不好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舍的人,连初地菩萨都做不到。

 

心常乐慈行,就是这心要经常快乐,而且,所有做的事情都是慈悲的行为,那才叫菩萨。帮助人家提高境界,要有慈悲心,慈爱心。在帮助别人时,你的境界会提得更高。

 

望徒儿们学佛时慎之,处处以菩萨要求自己,这样境界会提升得快。真正的悟出这些道理。



 

金言法语

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

 

菩萨的心是非常的柔软,而且非常的安稳。......做出来的事情,非常的柔软,非常协调温和,做出的任何事情绝对不会是强硬的,总是柔软的解决问题。......心柔软了,身心才会安隐。菩萨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稳的。

 

学佛说法时心得喜悦,......对佛要有信心,对佛法要有信心,菩萨在人间就有,我们的法身,肉身就有菩萨,

 

初地菩萨必须要有大悲心,悲悯众生。

 

无瞋罣心去学佛,心常乐慈行。......只有什么都舍了,境界提高了,才能修成正果。

 



相关开示

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如果你做到了菩萨的境界,就永远不会退没。师父的心就永远不会退没,永远会救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菩萨。

wenda20170609   30:05  

臺長为何如此坚强能吃苦

女听众:师父,有一天我上香的时候,在佛台前我就嘀咕:“为什么师父这么坚强,这么能吃苦呢?”然后意念中就出现了一句话:“因为他的心在六道之外,万物唯心所造,一个人的心力非常重要,心有多大,道场就有多大。”

 

答:谢谢菩萨把我的心里话都讲出来了,这都是我心里的(当时我就感动了)不管什么事情,我为什么愿力这么大?我为什么能吃苦?我根本不在五行中了,我把人间看得很淡。什么名闻利养,你的心不要在人间,你当然跳出来了,你当然就不会为人间很多事情烦恼了。

 

(我们如何增强心力呢?)好好念经。心力怎么增强的?学习、做。信愿行,有信心、有愿力,要有行动,你不就是什么都好起来了吗?我问你,师父有没有信心?有信心,要救度众生。有没有愿力?天天度人、救人,是不是愿力。师父每天在行动吗?对啊,每天在救度众生,在行动。所以信愿行就行了(谢谢师父。是不是当我们用心做事的时候,佛性就会显现出来,用这些般若智慧、根本智做出来的事情就会比较正,比较如理如法?)对,你这句话讲得非常好,80%以上都是非常对的。

 

Wenda20180504   15:02  

忍辱和持戒也分次第

女听众:初地菩萨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二地菩萨是清净和戒行成就。六度里,持戒是在忍辱之前。我们平时也觉得好像忍辱比持戒还要难,那为什么初地菩萨是忍辱成就,而二地菩萨是戒行成就呢?

 

答:首先你要记住,忍辱分境界的。忍辱,你能忍多少啊?你能忍前世的,或者忍今世的,或者你忍到什么境界……我曾经告诉过你们一个故事:一个士兵要对老和尚开枪,结果这个老和尚就利用法力,人突然之间腾空而起,“啪”一下子蹿到上面,下来时头先着地,自己就走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怕这个士兵杀生,自己临死的时候,他还要救这个士兵,不让士兵造杀业,他情愿自己走掉。你想想看,这叫什么忍辱啊?这跟一般的被人家骂一句、打一下,你说能和这个忍辱比吗?(嗯,是的)忍辱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才造成了初地和二地。戒律是什么呢?戒律是越来越多的戒律,并不是指某一项戒律,菩萨修的果位越高,你的戒当然守得越高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次第,就像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的。“学习”两个字,讲起来同样是学习,幼儿园的学习、小学的学习、高中的学习、大学的学习、教授的学习,都是学习,你说一样吗?(不一样。明白了)

 

 

菩萨的心是非常的柔软,而且非常的安稳。......做出来的事情,非常的柔软,非常协调温和,做出的任何事情绝对不会是强硬的,总是柔软的解决问题。......心柔软了,身心才会安隐。菩萨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稳的。

Wenda20200726   44:50  

台長开示“心”和“慈”字

女听众:师父,能不能帮我测两个字?心.靈.法.門的“心”字,还有慈悲喜舍的“慈”字。

 

答:“心”就是要用心,你做任何事情没有心,你能做得出什么事情?(我有的时候心不在焉)对了。你看看这个“心”字,人的心是三心,三点水就是三心,三心二意,所以心要静(确实最近……)不好。慈悲的“慈”不知道?柔软心啊(小慈小悲感觉有,但是没有大悲心)对。你看看慈悲的“慈”当中两个绞丝偏旁,就像水一样的,仁慈、柔慈。在你的心当中像水一样的柔慈,然后上面两个点就是让你好好地观,经常看到你心的慈悲(那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能够有大慈大悲?)想人家可怜的地方。你想想看,你打完电话,你又可以放松去做什么事情,但是有些人七天在干活的,人家辛苦吗?人家可怜吗?比方说,他开个小铺子,7天24小时这么做,还被人家抢,还这么辛苦,你去跟他吵什么?有什么好吵的(嗯)

 

 

学佛说法时心得喜悦,......对佛要有信心,对佛法要有信心,菩萨在人间就有,我们的法身,肉身就有菩萨,

Wenda20200315   10:55  

关于须陀洹果

男听众:师父,您弟子开示讲道:须陀洹果永远不会堕入恶道。请问师父,须陀洹果是怎样的果位?如何证得?

 

答:须陀洹果,实际上就是你刚刚开始开悟了,证悟的开始。就是说你已经明白了,“我众善奉行,我诸恶莫作”。须陀洹果是沙门四果当中的第一初果,如果你能够证得这个初果,就是说你要依法行,而且正确地了解“四谛”。你观法眼正,就是你完全把这个世界的事情都看穿了、看懂了,你不就是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陀洹果的话,有几个条件的,断三结……断三结就是断三个烦恼:身见、疑惑、戒禁取三种烦恼。否则你怎么断?所以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得到须陀洹果,至少说他已经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的一切疑虑,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固不变的信心,不怀疑了,至少他断疑了。断疑,他是完全相信佛法了。没有说“哎哟,佛法能帮我吗?我这样修能到天上去吗?”这个你连须陀洹果都得不到的。须陀洹果就是完全相信菩萨了。当年佛陀为什么一讲话大家能够净信?那就得到须陀洹果了。明白了吗?(明白了)

 

 

初地菩萨必须要有大悲心,悲悯众生

wenda20161211A  13:02  

大悲心和慈悲心的区别;学佛要有坚定的信念

男听众:师父,我们说的大悲心和慈悲心有什么区别呢?

 

答:慈悲心是油然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大悲心是知道了自己有慈悲心之后,更加发愿,更加努力去铸造心中一个慈悲的王国。

 

(大悲心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境界的提高?)对。大的“悲心”和小的“悲心”,慈悲心是人本身应该拥有的,而大悲心是经过愿力的。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就是大悲心,是这样吗?)是这样的。“无碍大悲心”就是根本没有阻碍的,这个大悲心对自己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很多人发心:“哎哟,我爸爸妈妈不同意的,我偷偷学……”唉,这种人算了吧。毛主席还教导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才能成功;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你现在吓得这个样子,你学什么佛啊?学学我们的佛陀吧,他当年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又不是偷偷摸摸出来的“我出去了!”因为他的坚强,他的爸爸没有办法,只能派随从照顾太子。结果我们伟大的佛陀把他带出来的四五十人全部变成一起学佛开悟的人,都成为菩萨了。我有时候想起佛陀……他真的很可爱,那个脸多庄严,真的很漂亮,那个头发的样子看上去多美啊!心美,人家才相美啊!(谢谢您对我们的教导)

 

Wenda20180720   31:02  

何为无碍大悲心;如何证得无碍大悲心

男听众:师父,何为无碍大悲心?如何证得无碍大悲心呢?

 

答:“无碍大悲心”,就是说你今天要做善事,要对别人施舍,要帮助别人,你心中不能有任何的阻碍。这个“碍”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今天要去帮别人了,一想,“哎呀,我帮他,我今天有时间吗”“哎呀,我今天这个还没做”,这叫“有碍”了,有阻碍了。今天你要去帮他,“哎呀,他会不会说我、诬蔑我?他又要在想我有什么目的了,我又没目的的”,那这种叫有碍了;无碍的话,就是说“我帮你就帮你了,我从来不想人家怎么想我的,我要帮别人我就帮了”。人家怎么想是人家的事情,你是真心帮人家就好了。人家怀疑你说“有目的的,要做模范”,那你不这么想不就好了嘛(明白了)

 

 

无瞋罣心去学佛,心常乐慈行。初地菩萨要没有瞋罣心......只有什么都舍了,境界提高了,才能修成正果。

问 7 :师父在《学菩萨戒,转凡成圣》中说到,开始修菩萨戒是初地菩萨,在《学佛境界,学会喜舍》中也指出了达到菩萨境界的六个条件。我看了之后觉得第六个条件是最难达到的,也就是用“无瞋罣心去学佛,心常慈乐行,初地菩萨要没有瞋罣心” ,其中还提到: “对父母、孩子、家人及亲人,以及名利全部都有罣碍。如果这些东西舍不掉,你就做不到菩萨。 ”我觉得我们在家居士修行,还没有办法做到全舍。

 

答 7 :那“半舍”行不行啊?(众笑)半舍也能进步,半舍也是舍,能舍多少算多少,舍的越多得的越多。人家出家人全舍了,人家就被尊称为师父,人家就修得好,而我们现在牵挂太多。你提的问题中谈到的是菩萨的要求,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一般人舍不掉的。就是跟师父出去弘法,你们也都说有家庭要照顾,要工作赚钱。谁的家庭不要照顾呢?谁不要工作赚钱呢?所以舍需要很大的愿力。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 所以在宇宙空间中受到众生的尊敬与爱护。 他愿意舍,所以他成就了。不舍怎么成啊?小菩萨在天上很多,都没有地藏王菩萨这么大的愿力,所以在天上就永远都做小菩萨。要懂得吃苦,能够下来救度人的人,才能成为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大菩萨,到人间来救度众生,从这个宇宙空间下来到人间,菩萨对我们多么慈悲啊,待在天上多好,为什么还要下来?下来吃苦的啊,哪有不吃苦就能成佛的。

 

(那如果修不到这种初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可以修到什么地步?)你修行了半天,最后还是要按你前世的因果来看的。如果你前世是一个修为很高的人,再加上这辈子没做什么坏事,跟着台長好好修的话,那么脱离六道是很容易的。怕就怕你前世修得不好,今世又作孽,只有晚年这点时间才在修,那么就上不去。也就是说,要看你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路上来读得如何,才能决定你的学士、硕士、或是博士的学位。其实你可以自己算一算,你这辈子在人间做了多少坏事?多少好事?这些坏事是不是伤天害理的?如果没有,再想想这些坏事能够通过念经来念掉吗?如果可以,那就再想想你前世的情况。如果你这辈子投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说明你前辈子没有做太多的坏事。你这么一算,加上你这辈子没有做多少坏事,再加上你现在很精进地跟着台長念经修行,还自己的业债,等到你要走的时候,你一直求观世音菩萨说你要脱离六道,拼搏一下,说不定就真的能脱离六道。但是要是你中间做了太多的坏事,你就没办法上去了,更不要谈上初地菩萨的果位了。

弟子开示二10、弟子提问 师父开示

 


 

白话佛法精选

二《42、运用智慧德能,调节调柔寂静》

如果想修成菩萨身,得到法身或神通力(即法力),要记住几个基本的要点:

 

菩萨不见人过,菩萨永远看不见人家的过失和过错。首先,拿这一点来衡量一下自己,你们谁能不看见人家的缺点和过错?菩萨是永远不见人家的缺点和过错。而师父在帮你们开悟时是不一样的,因为师父是为了救度你们,必须指出你们所有的缺点和过错,让你们知道和明白道理,然后好好地修正和改过。学菩萨是不能看到人非的,不见人过,但见己过,就是说用菩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永远看不到人家的过失,而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过失,都是自己的错。在人间不要论人家的对与错,自己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永远是我错,人家都是对的,因为这个世间都是空的,都是假的,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因和果。我没有对的,只有错的,这样才接近菩萨的境界。

 

只管耕耘,不计收获,这才是菩萨的境界。菩萨是只管耕耘,只管做功德,从来不考虑,今天种了这个善因,以后能得到什么果报?你只要好好地念经,拼命地做功德,哪有不报的道理呢?因为因果定律是永远不变的,你今天做了好事,种了善因,将来一定会有好的果报。今天付出马上就要回报的人,这种人就是小人。哪有自己还没有付出就想得到的道理。就像有些人问我:“卢臺長我跟着你修行念经了,我会不会好?”就冲着这句话,别修了,因为连最基本的信念都没有,怎么样修得好心呢?

 

无心,学菩萨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无心,无心就是菩萨永远没有心。无心就是说你不瞋恨,没有烦恼,无障碍,因为你连心都没有了,就像人常说的:这个人没心,没肺。你连心都没有了,想想看你是多么地快乐,但是,菩萨并不是真的无心,而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大家明白了吗?众生之苦,就是师父之苦,师父现在是念念想着如何救度众生于苦海之中。菩萨就是以众生之心为己心,永远是想着人家,他自己是没有心的,所以菩萨是无碍,是没有障碍的,这个心永远是没有障碍的。

我们学习菩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一步一步地了解菩萨跟我们人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是人,而境界提高了之后就是菩萨了?我们为什么达不到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地菩萨的境界,这样才能照着每个境界去修为,去学习,去攀登。

 

首先要正修境界,学菩萨的境界,要清净心地。在没有学菩萨之前,先要把自己的心地清净,就是先要干净自己的心地,心要安静,然后开发智慧,心静才能开发智慧。现代这个社会是光子时代,过去是原子时代,菩萨是用光照耀我们,给我们灵感,菩萨的意念全部都是用光速来传递的。大家都知道,只有光才能照到我们心到亮,只有光才能让你明白,只有光才能让你明心见性,就像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多么的快乐,黑暗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沉染于黑暗的。为什么我们要把灯开得那么亮,就是因为要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永远是明亮的。菩萨在追求光明境界的时候,会运用各种妙法和法门,来普度众生。菩萨要达到光明的境界,要有妙法和法门,末法时期要有法力才能救度众生,要开发圆满的智慧,要运用各种法门和方法来普度众生,来开发众生圆满的智慧。

 

接下去给大家讲修心修行要用各种方法和智能,修心和修行必须用各种方法,就是你今天修心了,你明天修行了,最好的方法和智能是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把自己一颗妄动之心用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

......

慈悲心就是柔和心,有了慈悲心的人,心才能柔和。当一个人讲话很柔软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有慈悲心。慈悲心要柔和,然后慢慢地升华,就是把慈悲心升华,要越来越宽大。心胸宽大,就能原谅人家,就是把你狭隘的心怀来扩大,整天就知道想着自己的人就是狭隘的人。修心者就是修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柔软,谦逊,谦卑,就是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要随顺,就是随遇而安,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来了我都随着走;要不浊,就是你的心不要被污浊,被染著;要纯善,善良不够,还要纯善,就是说要非常的干净,要纯洁的善良,而不是表面上的善良;要润泽,要圆润,要能够包容人家,我们人体有80%是水分组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水分,要润泽;然后要寂静,刚刚给你们讲了心要安静下来,然后不要去妄动;心胸要宽阔,要广大,要坚固,心不能不坚固(心摇摆不定);要明盛,就是要明白,要盛大,要宽广,意思就是在明白之后,才宽广,而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明盛就是当你明白之后,你感应出来的宽广,盛大,那才是有意义的;还有就是要清净,要平等,要无相。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课件】2-26、学菩萨界,转凡成圣
下一篇:【课件】2-28、抛开虚妄执著,修成悟性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4-10 21:20 , Processed in 0.0374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