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9|回复: 0

【课件】2-34、学菩萨道,行十善业,成就善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18万

积分

积分
1186330
发表于 2022-1-3 14: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4、学菩萨道,行十善业,成就善果

 

     二地菩萨要更加坚固地上求佛道。二地菩萨要以佛道为上进,发菩提悲愿,度化众生,就是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希望你们把十善业好好地再看看,要学佛菩萨,首先要做到十善业,做人也必须要学十善业(身口意)。

 

要用原本清净的光明心,继续用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就是要用非常光明的心地,调解和降伏你心中的业障。你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业障,要把它降伏,自己来调解。比如,今天被罚款了,就要想:都是自己不好,已经被罚过好几次了,这乱停车的恶习就是不改,这次被警察抓住也是活该,以后一定要多当心,一定不能乱停车了——调解了吧。要降伏自己的瞋恨心,被罚款你们说恨不恨啊?心里舒服不舒服啊?调伏就是来调解你的心,让你的心不要有恨意,心里的压力要靠自己来调解。

 

二地菩萨就是调伏、柔顺、正直,要寂静。寂静就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安静下来,能安静下来你才有资格做菩萨,你什么事情都静不下来就做不了菩萨。还要广大,静下来之后,心要广大,要无边无际,要容纳四海,所以有句话叫“海纳百川”,就是大海能容纳任何河流里的水存入大海,就是肮脏的河流到了大海也会变成干净的了,所以说千条河流归大海。就拿你们这些在座的人来说,你们身上有没有毛病?如果师父把你们身上的毛病不加严责,是师父不对,严责之后,等于替你们洗干净,师父还是让你们海纳百川,这个海就是佛海。

 

你们要深知十不善业(师父曾经讲过,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十不善业就是做的不好的业,十不善业也叫十恶业。十恶业能令众生堕落三途恶道。三途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如果下去了就惨了,是很难上来的,受苦无穷,也被称为生死苦海的众生。我们要有可怜之心,要可怜他们,师父现在是不是在可怜他们,多少人在地府,多少人在地狱,师父教大家把自己过世的亲属都往天上超,往阿修罗道超,往人道中超,是不是在救众生呢?不但救人,连鬼都要救,他们都很可怜的,和你们闹,向你们乞讨,都是为了能上去,你们不要怕,没有什么可怕的,好好地救度他们,好好地帮助他们,其实人只要一离开肉身就叫鬼,只有你的灵体能够上去,人之上是阿修罗道,再上去了就叫天人,但是还是在六道里轮回。

 

二地菩萨要发出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这些都是二地菩萨需要做到的。要很严格地要求自己利益众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大家好,这叫利益心。安乐心就是每一天要做很多的事情,而且每一件事情都要对大家好,要自己快乐,让他人快乐。慈悲心就是看见谁都要可怜。怜愍和慈悲是有区别的,怜愍是具体的指某一件事情,怜愍是指这个人很可怜,生怜愍之心,而慈悲心里面也包含怜愍心。摄受心就是把自己的心摄住来承受压力。摄就是集中,集中来接受,来承受。守护心就是要守护这个道,守护这个法门。今天你们跟师父学了这个法门,学了这个道,就要守护它。教化心就是教化众生,去教育帮助他们,去感化他们。心心念念都希望自己成为教育众生的力行者,我的心,我的念全部都是帮助人家,教育人家成为菩萨,这样你自己才能成为菩萨。就像一个师范学校,学校的老师希望把学校里的学生都能培养成为一个老师。

 

教化众生从善自成,让众生诚心诚意地去做善事。恳切利益众生,恳切就是非常诚恳地,非常迫切地去帮助他们,去利益他们,救度他们。例如,师父有诚恳心帮助你们,你们是师父的徒弟,哪怕得罪了你们,师父也毫无怨言,因为师父对得起观世音菩萨,哪怕你们离开了我,不理我,我都要讲你们,不管谁有毛病,如果师父不讲就是师父不良,为师不真。永远要记住师父就算是找你们身上的毛病,也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的恶习,然后帮助你们改过消除业障,否则你们来跟我学什么啊?要用自己最清净,非常清洁干净的心来增长、加强、巩固、扩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愿。你们一定要度化众生,必须去救度众生,不然就修不到菩萨界。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不懂得慈悲,不会慈悲众生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要明白烦恼来自于不合理的愿望。如果你的愿望不合理,接下来就是给自己惹来了烦恼,明明做不到的事情非要去做,你的烦恼就来了。明明这个人不喜欢你,你非要去追求,你这不是给自己增加烦恼吗?

 

所以世界上一切现象均是我们的牢狱。你看见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束缚自己的牢狱,就是监牢。你看到的东西你去喜欢了,就被它束缚住了,对不起,你就等于进了监狱。比如,你看见人家抽烟,你也去尝尝,吸上瘾了,就很难戒掉了。又如你今天去赌场,赢了几百块钱,接下来你就进了它的牢狱,成了它的奴隶,进去了之后,逃都逃不掉。

 

已成人身,又作邪恶行,你本来已经是人了,又拼命地去做邪恶的事情,就好像一块很干净的珠宝浸泡在粪土里,拿出来就是臭不可闻。菩萨说“人身难得”,做一个人多不容易啊,你做了人之后,又去做坏事情,你就是世上最愚蠢的人。

 

师父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接着给你们讲二地菩萨的法力,也就是二地菩萨的功能(能量)。

 


 

金言法语

二地菩萨要更加坚固地上求佛道。二地菩萨要以佛道为上进,发菩提悲愿,度化众生,......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二地菩萨就是调伏、柔顺、正直,要寂静。......静下来之后,心要广大,要无边无际,......海纳百川,这个海就是佛海。

 

二地菩萨要发出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这些都是二地菩萨需要做到的。

 

教化众生从善自成,让众生诚心诚意地去做善事。恳切利益众生,......要用自己最清净,非常清洁干净的心来增长、加强、巩固、扩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愿。

 


 

相关开示

二地菩萨要更加坚固地上求佛道。二地菩萨要以佛道为上进,发菩提悲愿,度化众生,......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Wenda20180701B   37:09  

心 靈 法 門修学过程与佛法三种受益层次的联系

男听众:佛教利益众生的过程分为现实乐、来世乐、究竟涅槃乐三个层次。师父教导我们从修五戒十善的人天道开始,再修摆脱五欲六尘的解脱道,最后修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请问师父,心 靈 法 門的修学过程与佛法的这三种受益层次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答:当然有联系了,都是这样的,自度度人啊,你自己不修好,你怎么度人呢?小乘佛法增加自己的“自制力”,增加自己的本原。你把自己修好了,你才能帮助别人,你把自己身体锻炼好了,成“游泳健将”了,你才能去救人家溺水的人啊,对不对?(明白)

 

Wenda20200510   46:39  

师父开示“深般若”

女听众:最近有一个菩萨的开示,说我们有个“大般若”“深般若”,像这种相当于有多少“深般若”可以庇荫到亡人呢?

 

答:实际上般若就是智慧。你想想看,你有菩萨的大智慧,不叫“深般若”?你有菩萨的一个大智慧,就有一个“深般若”。比方说你舍去自己……像法师,他今天出家了,他已经有多少个“深般若”了?很多了。他舍弃了人间的名誉,舍弃了人间的欲望,舍去了人间的贪,舍去了瞋恨,舍去了愚痴……他不是每一个都是一个“深般若”?

 

(是。那就是说一个能看开、放下的念头就会生起一个“深般若”?)对。比方说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念头,简单一点讲叫好的念头,实际上从佛法界讲,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深的智慧(嗯。从我们最开始执著一件事情,后来能够想通、看明白,这个也是属于境界提升,也是增加了般若智慧?)对,百分之一百。“深般若”,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了一个顶峰,并不是说达到顶峰你一定成功的,但是至少说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智慧,所以为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你有非常好的、很深的修行功夫了,你已经达到了甚深的修行的境界了,所以叫“行深”。修行很深了,叫“行深”。

 

(明白。如果是想要一世修成的人,他得具备多少“深般若”这样的能够出六道的条件?)一个人要是修成了,他满身都是般若。他有自觉,他有觉他,他有自觉觉他,自他皆利,他有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种都是菩萨的观自在,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实际上,“行”是修行;“般若”就是你对事物理解的空性的多少而说的。如果你理解空性越深,你越有深般若;你理解空性越浅,你就没有深般若,只是浅般若。什么叫“理解空性”?你看穿了,就照见五蕴皆空了。

 

(是的,感恩师父的精彩点化。这个“深般若”和“小般若”有没有量化的概念?)当然有了。很多的法都有量的,比方说你今天一天动了150个善念,那你今天一天就在“深般若”当中活着;你今天动了2个善念,就2个善般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没有动过不好的恶念。如果你今天动了50个恶念,动了10个善念,你今天还是被五欲六尘所染,听懂了吗?(听懂了。那就是说如果一个恶念起,可能就会把刚才生起的般若智慧消掉了?)全部拿掉,全部被它污染了。

 

 

要用原本清净的光明心,继续用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二地菩萨就是调伏、柔顺、正直,要寂静。......静下来之后,心要广大,要无边无际,......海纳百川,这个海就是佛海。

问 5 :师父说,修菩萨心,要以众生之心为己心。但是众生的烦恼太多,请问要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答 5 :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无心;人的心很难调伏,因为是人心。要上升到菩萨的境界来看这个事情,菩萨是无心的,你是人,所以还有心性。菩萨的心是脱离了人的本性之外的超能量的心,是真正的本性,是佛性。

弟 子 开 示二 弟 子 提 问 师 父 开 示

 

shuohua20161216 07:26

如何理解“心包太虚”

问:师 父,《 白 話 佛 法 》经常讲海纳百川和心包太虚,我们学佛要心胸宽大,海纳百川,这是不是属于人间法?心包太虚是菩萨的胸怀,是不是就是指整个宇宙空间的心包太虚,就是这样高的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能够包容整个宇宙虚空这个境界……

 

答:“海纳百川”,那是心胸宽广,千条河流归大海,就是大海的心胸是多么的宽广,这个叫心胸要宽广;心包太虚”,那是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什么叫“太虚”?虚空法界,也就是说超出四维、五维空间,然后进入虚空状态,也就是宇宙、宇宙空间。比方说,一颗卫星脱离地球,“啪”打到虚空上去了,大不大啊?虚空。但是它再怎么转,它因为还是受宇宙空间的这个锁定,它可以用一种磁场力把卫星锁住,虽然离开地球,但是还顺着地球在转,实际上还围绕着这个宇宙的轨道在走。

 

这个“虚空”是什么呢?就是超出了宇宙整个虚空法界佛法界叫虚空法界,也就是说根本已经没有了,根本没有地球了,已经超出了三千大千世界,超出了三千个宇宙星球的空间以外,那就叫“心包太虚”。

 

你说这个“心”多大,只有佛有这个“心”啊,人怎么有这个“心”?但是菩萨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就是让我们的心要向佛学习(明白了,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二地菩萨要发出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这些都是二地菩萨需要做到的。

shuohua20160603  28:49  

关于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男听众:师父,我们讲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它们有什么相互关系,如何区分呢?

 

答:都一样,要学佛都需要这几个心,慈悲心,菩提心,要有智慧,平等心,要视众生为平等,实际上这是佛的几个基本的平衡理念。在人间,你只要掌握这几个基本理念,你应该畅通无阻了。你把人家看得平等的话,怎么会跟人家吵架呢?

 

wenda20130111  06:41  

摄受众生供养和代众生苦供养的区别

女听众:您在白 话 佛 法里面讲过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和代众生苦供养,我觉得这个挺相近的,应该怎么区别呢?

 

答:摄受供养实际上是管好自己,也是一种供养。比方说人家在吵架,你不挑拨、不参与、不在里边起哄吵架,就是摄受供养,你也是为了这个事情赶快地灭火,不要让它吵起来,这个也是好事情。还有一种就是说你给人“来来来,我请你们吃饭去吧。大家不要吵了,来来来,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吃个饭”,人一吃饭,一杯饮料喝下去,马上态度就好很多了,先冷静了。

 

摄受众生供养就是心不随境转,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你都平静地接受一切)对(代众生苦就是要付出一切)对对对,你这个理解完全正确的!是这样的!

 

(台長,摄受心应该怎么培养?首先要戒,在戒中提取它的养料,它的养料是摄受因为一个人有戒律就不会去管事情了,“哎哟我不能讲的,这个是造口业”。是不是戒了?戒了之后你是不是不会犯事情了?(是的)对不对?(太好了台長,我是想了半天)你要问师父的,不问师父你怎么自己懂啊(但师父那么忙啊,师父)你们问这些问题台長都很开心,说明你们在用功、在进步、在努力,如果不懂乱学的话学不好的,就叫“迷信”了!(是的是的,佛法太精深了)非常精深。

 

 

教化众生从善自成,让众生诚心诚意地去做善事。恳切利益众生,......要用自己最清净,非常清洁干净的心来增长、加强、巩固、扩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愿。

Wenda20150612 01:23:15

梦见被封为二阶菩萨

男听众:师父,我还跟您说一个梦,就是我去年从香港法会回来后,一天早晨,菩萨在梦里面说我的名字,就说:“谁谁谁,我现在封你为二阶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声音但是没看见菩萨的样子,说完这句话之后,就出现一个蓝紫色的光圈。然后我就醒了。这个声音特别……(柔和)对,就像《西游记》里边观世音菩萨说话声音一模一样的。

 

答:二阶菩萨很好啊!二阶菩萨,你基本上可以超脱六道了(当时我的感觉可能是我从香港法会回来之后,拜了师,那段时间师父加持之后修得特别精进,可能菩萨给我一点鼓励,我觉得应该是)对。你要记住了,你现在做菩萨的话不是这么简单的,你做菩萨的话你必须一直在度人啊,否则做菩萨的话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上不去的,菩萨会把你提早带走,带走的话就是让你直接先上天的。你听得懂吗?(我明白了,师父)说明你很善良,说明你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了。什么话都不要讲的,菩萨给你封的话臺長都没话讲(明白了。师父,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去修行自己)这个是肯定的(我就感觉可能当时是接了师父的气场,拜了师,菩萨给我一点点鼓励,我不会觉得菩萨封了我就……)二阶菩萨,你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二地菩萨啊(哦,我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二地菩萨很高的,你开玩笑了。说明你肯定是天上菩萨下来的,你本来下来的时候可能是一地菩萨,现在给你二地菩萨了

 

(哦,感恩师父!感恩菩萨!)你要多度人的,你度人度得厉害吧?(我现在就是尽自己的力去度,因为……)你不能这么讲,你不是“尽自己的力”,你要玩命地去度!(玩命地去度?)嗯,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你要知道菩萨下来就是救人的,在末法时期因为天灾人祸太多,菩萨不忍心。天上大菩萨看见那些小菩萨下来度人到最后都被淹没在人间,他们会提早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的。所以很多的到人间乘愿再来的菩萨,都会提早走掉的。除非你自己许大愿,否则会提早走的。现在有很多人突然之间,一分钟当中就走掉了,因为他们是菩萨再来,你听得懂吗?(听得懂,师父,因为您反复地讲这些)你不要开玩笑,这是真的(是的,师父)

 

wenda20160115  01:31:06  

怎样将慈悲心升华为菩提心

男听众:怎样将人的慈悲心升华为菩提心呢?请师父开示。

 

答:慈悲心实际上已经是佛心的所在了,所以有慈悲心的人就有佛缘。怎么样有菩提心呢?就是要广结善缘、广度有缘,然后用一种真正的菩萨的心来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因为菩提心充满着智慧,所以菩提心已经有正等正觉了,正等正觉的人已经是无缘大慈了。无缘大慈不是因为你今天对我有利我才帮助你,不是因为今天有利我才慈悲你,不管是谁只要你很可怜,你怎样了,我都会慈悲你,这就是菩提心。

 

慈悲心只是对某一件事情,对某一个物体产生的一种事件的后果,你感觉到很可怜慈悲。但是如果变成菩萨的心就是无缘大慈,完全用公正的心来慈悲众生(明白了)

 

怎样理解众生是道场,烦恼就是众生。

问2:白 话 佛 法讲:很高深的大乘菩萨的法理就是:众生是道场,烦恼就是众生。请问这句应该怎么来理解?

 

答:修行很高的大菩萨们法理是:众生是道场,烦恼就是众生,指的是:要想修行得到境界的提升,必须在众生中修为,在度化众生中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能,当有烦恼时就看到了众生,所以一个人在不断的修行中,要在解除众生烦恼心病中不断地练就自己,在解除众生的烦恼痛苦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来本性。

《佛学问答·二》

 


 

白话佛法精选

十《29.空性是佛子的因》

学会空性,要懂得菩提心是佛子的因啊。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菩萨的心、慈悲的心,它会造因,因为你拥有菩萨的心,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造着善因。佛学院也是讲这些道理,师父讲法是力求让每个弟子都能够理解佛法的真谛,不要稀里糊涂地学佛,不要稀里糊涂地断送自己的人生。要知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和菩提心为本愿,要用自己的慈悲心下化众生,去帮助众生,就是说,我本来的愿力就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啊。想一想,有慈悲心的人会没有愿力吗?会没有智慧吗?有智慧、有愿力的人,会没有慈悲心吗?所以,广结善缘,让自己的心中滋生利益众生的心,只要你心中想出来的事情全是帮助别人,没有一样事情是为自己的,这就叫下化众生。

 

 

《证佛果 明心性》白 话 佛 法视频第63集

证佛果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要证得菩萨的果位很难,你要证得罗汉的果位都很难;你要想下辈子做一个人、不进地狱的话,你至少要先守五戒。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用佛法教导、教育了我们:“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如澄浊水”,就是污浊的水要把它澄清,我们到人间来有五浊恶世,要把它澄清;“贮于静器”,放在一个安静的容器里面;然后“静深不动”,就是如如不动;“沙土自沉”,就是人身上的烦恼、业障慢慢就会自己沉下去;那么“清水现前”,明心见性了。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法就是:非常污浊的水,让我们要在安静的环境中“静深不动”,如如不动;然后“沙土自沉”,慢慢地就会把杂念、烦恼都去除;“清水现前”,这个清水就是你的本性和良心。很多人为什么有本性、良心?能够理解别人就有本性、良心;能够让自己如如不动,就有这个功能。

......

要用菩萨的高境界去度化众生,用心空、意空、念空去度他们。度别人的时候,如果有私心杂念,你的心就没空,别人看得出来,别人就不能接受你的很多观念。如果你今天意念没空,只是说“我今天只是度他,我来试试看”,有这种杂念,你度不了别人。你的念头有“因为他曾经是谁、他曾经是我的谁”,你的念头不空,你度不了众生。所以师父需要你们用心空、意空、念空这个心去了解众生。菩萨了解众生,除了自己没有念头,没有私心杂念,而且将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去帮助你、成就你智慧的道业。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课件】2-33、离欲梵行,成就佛性
下一篇:【课件】2-35、提升人的境界,修炼菩萨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4-10 21:27 , Processed in 0.0443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