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学习先有觉,才能知道悟
灵魂进入了人的躯壳之后所有的感知叫初发心,即刚刚开始的心叫初发心。佛性就开始运转了,开始运转之后就是始。始觉开始有境外觉、内觉和直觉的递定。境外觉就是你对外面的感觉;内觉就是你灵魂的感觉;直觉就是你自己灵魂和肉体直接能感受到的称之为觉。别人给你讲话,一个动作能让你有一个直接的感觉,这个就叫直觉。相应到宇宙的本初,就是说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是这个地球的本初,人的良心本性适合这个宇宙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觉。
师父给你们讲过要先有觉,才能悟,当你不觉的时候,是永远悟不出道理的。当你感觉到这个人好,你才悟出这是一个好人。当你感觉这个人是坏人的时候,是先觉,而后再悟,所以叫觉悟。而一般的人之相,是不觉。一般的人所感觉的东西叫人相,而一般的人是不觉。什么相的人是不觉悟呢?例如,我们说人都要追求和平,而世界上天天都有打仗,你们说这些人觉悟吗?人追求的是和蔼可亲,要以善待人,有些人看见人就讨厌,如果天天这样做人,人就会变。如果天天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知道抽烟对肺不好,还要拼命抽,这叫不觉,所以真正有觉悟的人,才称得上是觉悟者。
今天给大家讲三地菩萨,师父先把三地菩萨的境界告诉大家,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
随闻思修,是随着你的见闻、耳闻、鼻闻等等,此地菩萨是只要看见什么东西就会思考,然后佛法自然显现,然后什么都明白了。三地菩萨是闻觉知,是闻后先会感觉,你们可能会问师父不是要空吗?还要去感觉吗?你们搞错了,这是境界不一样,这个空是指在人间学佛让你们空,而现在给你们讲的是三地菩萨。随闻思修照法显现,就是当你的正思维产生了之后,明白如何修正。就是把人间的一切所有的善法、做法,全部都可以显现和对照,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
三地菩萨可以看出人间的一切好和坏(这不是指人间认为的好坏,而是上升到用佛智慧的理念),会立刻显现出来和明白,故名明地。智断心迟,让智慧能够判断和理解你的心。“迟”在这里讲的是心地稍有一点不正,你的智慧会立刻断定你心中的正和不正,也就是宇宙空间任何事情和道理菩萨都知道。
修忘失无明尽,修忘就是修掉你所有不好的事情,三地菩萨可以把人间的所有的东西,经过他的大智慧,全部看穿,完全明白道理。证明已经胜有的功德,“胜”在这里是指拥有的意思。证胜流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全部有了,就像一个人没有欠债的时候,挣来的钱全部都是自己所拥有。当你欠人家钱的时候,你赚来的钱要先还给人家,而你不能拥有。
菩萨为了忍波罗蜜为增上,就是为了到达彼岸,为了能够提升境界,什么都可以忍耐。“增上”就是把任何不好的东西,都看成是一种增进你上进的缘分。人家骂你,你很开心,锻炼你的耐心;人家打你,你也很开心是在消孽障,把自己的思维全方位地转变成增上缘。
自此以前三地,总修大乘三摩提。救度众生就是修大乘佛法,因为前三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是修大乘的三摩提。三摩提是断阐提不信习气。
一个人能定下来就是禅定。就是在禅定的时候,把所有的妄念、杂念都要去掉,但是在坐禅的时候你的脑子能不能空?是很难做到空的,而前三地菩萨,把禅定都要断掉。
比如,你心里有一件很难过的事情,自己告诫自己不要难过,想想师父教我的话,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定,定,定……实际上你在定时候,因为脑子里有这些事情,你才不能定下来。就像有些人说我要忍耐,我要忍耐,其实,心里越想忍耐的人,是越不能忍耐的。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这是平时修炼所为,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
障方便生死果报,障就是障碍、阻碍,方便生死果报就是有生死果报,障生死果报,就是阻碍住,障碍住生死果报,就是没有生死果报了。生死果报是正常的,现在在前面加一个“障”字,就是把它堵住了,没有了。得大净果也,就是得最大的干净的果报。这个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去除那些低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叫大净果。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给大家讲三地菩萨最初的境界,具体的有关三地菩萨下一次再继续给大家讲解。
金言法语
始觉开始有境外觉、内觉和直觉的递定。......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觉。
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
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
障方便生死果报,......得大净果也,
相关开示
始觉开始有境外觉、内觉和直觉的递定。......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觉。先有觉,才能悟,当你不觉的时候,是永远悟不出道理的。
Wenda20171103 01:10:54
什么是“觉悟”
女听众:我们说学佛就是要开悟,要觉悟,我觉得好像修了半天都没有“觉”。
答:你没觉?你有觉啊,怎么会没觉?只是你对“觉悟”的“觉”字没有深刻地理解,没有去感悟,觉悟必须要有“感”,感动,灵感。“感”是什么?“感”是一种touch[触摸],是一种触摸到某一件事情,你才会有悟性(对)“觉”是从意识上,“哎哟,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做了”。“感”是什么呢?“啪”一下子碰到了,“哎哟,触电,这个有电的,我不能碰。”一个是脑子里有觉,“哎哟,我觉得不能去碰,一碰它会触电的”,一个觉悟,一个感悟。有“觉”了之后才会有“悟”,“我不能去碰它”;一个是手去碰到它,触了一点点电了,然后“我知道了,永远不能再去碰电了”,这个是悟。一个是觉悟,一个是感悟
(我现在就是觉得这个“觉悟”……以前就是通过像看书、可能前世的积累、听别人讲,然后会有一些对文字上的理解,在意识中也有一些理解,但是最近我突然觉得我没有去感触,这种交流好像很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去触摸、去感受,去加强这种了解,达到真正的开悟)所以要观,我经常教你们的,观什么?(要观自己的心,要观周围的环境,观人)对。观自在,观自己,观自己的灵魂,观自己的身体,观自己的悟性,观自己的觉,觉正净。什么都要“观”,靠什么?就是靠观。观就是一种感悟,并不是用眼睛,用你的心来观,明白了吗?(我再慢慢体会。这点我做得特别差,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提高,现在有点迷茫,心里有很多想法,不知道怎么去悟它)觉是什么?举个简单例子,看到一个食品,看上去像一个甜品,你这是“觉”,感觉到;吃到嘴里它是咸的,那是“悟”了,“哦,原来这个东西是咸的”,觉悟了吧?你先有觉,才会有悟。你觉得这是个甜的,你吃到嘴巴里咸的,“哦,原来这是咸的”——悟性来了(师父,这个可能需要长时间地去慢慢锻炼)就这种智慧,哈哈。
Wenda20190113A 39:36
始觉和本觉的区别
问:师父讲的始觉和本觉有什么意义啊?
答:“始觉”,就是你开始觉悟了,“本觉”,就是你本身命根当中就会觉悟,就是一个根基好,一个根基不好。“始觉”就是刚开始觉悟,通过一些事情的发生开始觉悟了;“本觉”,你这个人本来就懂的,什么都懂的,因为你八识田中很干净,它去你的九识田中——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很干净就好了(明白了。就让他加强学习《白話佛法》,加上念经忏悔,对吧?)对。
shuohua20130104 15:29
见闻觉知开悟与直接开悟
女听众:在我们同修中,有的人真的有见闻,见到菩萨,或者见到一些异相,然后增加他的信心;有的人完全见不到,但他也一直精进地修。那么您说的这个悟性必须建立在见闻之上,他没有这个见闻,但他一直在修,您说坚持修心已经是开悟了,那这个是怎么回事?是来自前世的记忆吗?
答:哇,这个小丫头真的厉害,一个比一个厉害!好,台長最开心了!我告诉你,见闻觉知是人固有的,等你感觉到了、听见了、看见了,你反应这个感觉,那么这是一种悟性,而这种悟性是靠你感觉之后才开悟的;而你自己专注修心,不去感觉,不去修,不去在人间这种见闻觉知,你马上能开悟,那是用你的心,心里的心意来修行,也就是说你用不着在人间沾染六尘,你直接开悟,从心里来明心见性,你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修行念经当中,做善事、布施当中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用不着再去社会上碰壁才得到这个教训。就像有些人不碰壁,因为学佛当中,他听前人讲,会开悟得到菩萨的加持,他直接不碰这个壁就知道这些事情不能做的,而有些人是碰了壁之后,见闻觉知,见到了碰到了,他才知道这事情不能做,就是有点不一样了
(明白。是不是可以说,虽然他什么也看不到,见不到什么异相,但他一直都坚持修,就觉得这是他要走的路,说明他善根比较深呢?)对了,本性开悟视为觉。为什么和尚尼姑要到山上去修行啊?就是躲避尘世间那些污染,到了山上清净,才能修好心。他虽然清净了,没有这种见闻觉知,但他为什么能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到四圣道呢?这就是他靠悟性完全离开了六道,所以能直接上超脱六道的地方。
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
wenda20121005 01:08:19
“菩萨境界明地”以及“菩萨不见人过”的含义
女听众:在学《白話佛法》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就是在白話佛法第二册153页第38章《学习先有觉,才能知道悟》菩萨的境界是明地。这里面说菩萨能分辨清楚、明白事情以及人间一切的好和坏,这是一点;然后在白話佛法的第二册168页第42章《运用智慧德能,调节调柔寂静》这里面讲修成菩萨身,得到法身的几个基本要点,第一点就是菩萨不见人过。这两个地方我有点不太理解?
答:很简单啊,这是一个境界问题,等到你修成菩萨啦,你就看不到人家的缺点啦,为什么呢?你心中看人家都是好的,所有的人都是菩萨,因为你心中是菩萨(嗯嗯)这是修成的一个概念,前面那句话是要修的当中必须要做这些事情。
(修的当中要先有觉才能悟。就是说在修成菩萨的时候是要分辨清楚明白人间的一切好和坏,修成之后是不见人过)对啦!因为境界不一样啦(啊,师父一点就听懂了)学好人的时候先要懂得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啊,等到你已经成为好人的话,你看人家“哎呀坏人帮助帮助他,教育教育他,他也能成为一个好人”,这个时候你的境界就不一样,看出去都是有救的,是这个概念(听懂啦,听懂啦)
wenda20120610B 07:02
如何理解“学三地菩萨要懂得实践”这句话
女听众:第三本《白話佛法》80页里有这样一句话:“学三地菩萨要懂得实践”,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答:三地菩萨的境界很高。因为开始的时候人的境界学菩萨,是慢慢……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到了三地菩萨的时候,就是要大慈大悲,要普度众生啊。普度众生要不要跟众生结缘呐?要不要实践呐?比方说,你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把基础课先学好,等到三年级的时候是不是要实践啦?(对的)
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
Wenda20180406 54:52
关于无生法忍
男听众:同修听到师父开示无生法忍,对无生法忍有以下理解:无生法忍的重点在无生,无生法,法无生,无生无灭,境自如如。既然无生,实际上就没有忍。所以“无生法忍”的前三个字讲的是大菩萨乃至佛的境界,“忍”字是从众生角度来看的。就好比我们对师父的各种想法里还有法、有境界,而从师父内心已是无生法。无生法从开悟中来,无生法忍从忍中来,在忍耐中领悟法无生灭的空性得无生法忍。无生体现着平等、智慧和万灵同源,无生不是空洞的孤立,而是万物相依。无生法忍体现了处处通达的智慧,是自在无碍的状态。无生法忍的境界与“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是一样的。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小家伙是男的女的?(女的)学得不错了。因为忍者既非究竟,忍耐并不是一种究竟,你今天还忍耐,就说明没有完全开悟。你要“以正智慧了一切法本性皆空”,你知道本性皆空,本性无二,你忍什么?没有东西可以忍的。“一切法性空性正智本性清净”,这个本身就是无二分的,无分别的,所以这个世界你忍什么?有什么好忍的?忍者一定没有究竟忍,对不对?(对,师父)你不理解什么叫“忍”字,你就会生法忍;你如果知道了,你就无生法忍,根本没有这个意念去忍的,你知道这个根本完全是空性的东西,你去跟他搞什么?有什么好搞的?(是,明白了)
wenda20170709A 31:17
如何理解“寂定于心”
女听众:师父,上次您解释的《白 話 佛 法》第五册第二十篇,“实际上用心的人,做任何事情就是个寂静的‘寂’字。所以学佛,修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心修好了,他就能把娑婆世界的很多物质变为寂灭。”“师父给大家讲‘寂定于心’。寂是什么?就是寂静的寂,定于心就是要安静。一个修心的人如果能够安静的话,主要是从心开始出发的。为什么很多人修心修得不好?因为在生活当中他本身就是一个定不下心来的人。他想要寂静,他才能定下心来,所以叫寂定于心。我们说‘寂灭’,如果一个修心的人在心中能够定下心来,他的寂一定是很重要的。我经常问修心的人:‘你的心是不是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
答:寂灭的意思就是说,你把心归拢起来,收在一起(对)把心收起来,不要太散乱。你看很多精神不好的人,为什么叫“分裂症”?因为精神散乱,叫“精神分裂症”。“寂”就是把它聚在一起(“灭”呢?)聚在一起不要有这个念头,安静下来,把这个念头都灭掉,明白了吗?(哦,明白了)我问你,法师打坐,meditation[注:冥想],他们首先把脑子里杂念全部去掉,就叫“寂”。然后,修心,坐在那里时间长了,无我了,无人相了,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连自己都找不到了,是不是寂灭了?自己都灭掉了,没了。这个就叫超脱你自己“人”的境界了,明白了吗?
(哦,终于明白了。我当时看书看了半天,还是想不明白。太感恩师父了)你们这些孩子都是有文化的,不是像过去老妈妈、老伯伯念经修心,有口无心。现在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会研究。佛法是哲学,我们伟大的佛陀,他这个是教育,佛法教育人的(是)
关于“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问:师父在佛言偈语中开示:“戒定慧: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请问,关于“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弟子有以下理解是否正确?“身去身来本三昧”中的“三昧”意思为正受,即以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达到自然的承受。
“身去身来”告诉我们,我们的这个身体是有生有灭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要以本性的智慧来理解人生,从生灭的幻象中悟出永恒的佛性。“不增不减”是已经证悟了本性的境界,得到了没有感觉有什么可以增多的,失去了也没有感觉有什么可以减少的,心中已经对生死已经完全看破放下,如金刚般如如不动,彻底解脱而得自在。
答:回答挺好的。三昧就是正受,有了智慧才能正受。
——开示解答来信疑惑(三百零三)
障方便生死果报,......得大净果也,......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去除那些低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
问:《白話 佛法》中讲道:“得大净果也,就是得最大的干净的果报。这个生死果报没有了,就是脱离六尘,就换来了大净果。去除那些低劣的果报,修正思维、行为中的误区,而获得一个最干净的果报,叫大净果。”请问,大净果是否代表超出六道?
答:不是一个概念。大净果是修心换来的果报。因为很干净,所以换来干净的果报;非常非常干净,就是非常大的果;很大的干净,就叫大净果,是语句上的问题。
——解答来信疑惑:三百九十
提问18 如何理解“无生亦无死”
问:師父在《白 話 佛 法》第二册第31篇中讲道:“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若悟空,就是你已经开悟了,明白整个人生都是空的,有这么一个心法,心里明白,如果你知道人生怎么办的话,无生亦无死,你会没有生与死的概念,无生无死就是空,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在家居士怎么做到“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呢?
答:“无生亦无死”,实际上就是返本回源,这个东西没有长出来,也没有灭下去的可能性。一个意念你没有生出来,你怎么要灭掉它呢?一个人没有坏意念,他没有必要去灭掉他的坏意念。
无生无死,你今天能够什么都想通了,什么事情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了,返本归源。无生亦无死,无增无减。要把佛法讲到很简单真的是很难,我举个简单例子就知道了。无增无减,你这个人思维当中没有我相,那你也不要去除我相;没有自私心,这个人从小就很喜欢帮助别人,你根本不要去跟他讲,去减掉他的自私心。你这个人本来就是很瘦的,因为你增了所以你才要减,你增了、胖了你才要减肥,你今天没胖你要减什么肥啊?无增无减。
——2017-11-11澳 大 利 亚· 墨 尔 本 佛 友·见 面 会 開 示
白话佛法精选
始觉开始有境外觉、内觉和直觉的递定。......当你的境外觉和内觉,再加上你的感觉正觉,相应到了宇宙的本初,.....就会产生一种最原始的本性,最后达到圆满无上正等觉。
三地菩萨也叫明地。明地,“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思修忘失无明尽,证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增上”。
------佛言偈语
从内心去发现本初的佛,通过实修,一切以佛的要求来生活,你很快就会发现“原来”就是“觉醒”。
佛陀故事 第10集 《一偈得道》
佛经上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就是听闻,思就是考虑思惟,修就是修正,入三摩地——开悟,进入一个智慧的世界。)
修心不在所学的教法的多少,教的好坏,而是要让众生能够思惟其义,(就是要去想它的意思,所以真正好的老师是启发你们要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自己要有感觉的,没有感觉怎么照亮自己?怎么拥有自心?)慢慢的要经常有智慧,才能转识成智,(把意识转成智慧)才能利益众生。
真正能忍耐的人,不用想,就能忍耐下来,不要克制,自然就能克制,......真正的禅定是连禅定都不要,都是空的。
视频开示 第29集 《 空观是五蕴皆空的基础 》
心静如水,定当解脱。佛法界说“你定当解脱”:你这个人一定能解脱的,因为你心静如水。师父经常跟大家讲,为什么水特别好?水清澈无比、干净,又安静又干净。希望大家学佛,心中要如水般地清净。干净的人, 他自己的本性中就会慢慢地空,在性空中。在性空中活着的人,他就无杂念,很干净。学佛人经常讲,为什么叫性空?本性要空,不要有杂念,不要想得太多。你想得太多的话,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什么都想不通, 本性不会空的。在性空当中你慢慢地定下来,最后连境界都没有了,你哪来的名相?你哪来人间这么多的杂念和名相?名相都不住了,到最后连寂灭都没有了,灭度都不要,心中完全解脱了,你内心的境界也变成“亦非境界”——它已经不是境界。你本身有这个境界,还需要去跟别人解释“我有这个境界”吗?举个简单例子,别人在争吵,你在旁边不跟别人争吵, 你还要去跟别人解释“你看,我没跟你们吵,你们在吵架,我没参与”? 已经完全进入了这个境界中,所以寂灭都没有了,名相都不住了,不住相了。你说“我今天在弘法”——“我”在弘法,“我”还住相;如果我今天已经不住相弘法了——我说了我在弘法,没感觉我在弘法,而我已经在弘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