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运用智慧德能,调节调柔寂静
如果不珍惜生命,就是在浪费生命。很简单,如果你不珍惜功德,就是浪费功德。等你需要功德的时候,就没有功德了,就像很多人家里没有钱,就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神通力,现在的人,不是你简单地给他讲一件在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的、神奇的事情,他就会立刻接受这件事实的存在,因为现在世上假的东西太多了,谎言已经是铺天盖地了,所以必须要用神通力来劝导众生学佛念经。一个有神通力的人,会在自身身上显现出百种身相,就是当一个人乘愿再来有神通力的时候,他可以显现出很多的法身。
当然神通力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有些人是阴阳眼,通鬼神,通地府和人间两道。而师父是有法身的,是菩萨的神通力,可以通天、地、人,也可以知道三世因果。这种神通力有百种身相,就是身体和相貌的不一样,就像师父经常到人家的梦里去救度时,师父有时穿的是道袍,有时穿的是西装,有时穿的是和尚的法衣等等,这就是百种身相。在每一个化身的周围有一百种身相,就是每一位法身出去,就有近百位弟子庄严地围绕着护法,但是这些弟子不一定都是你们,因为任何的护法,任何和师父有缘分的人,或任何从天上下来护法的人,全部都有这个功能来护法,而是自显的菩萨摩诃萨。这一法身出去之后,在救度众生的时候,有近百位的弟子(这个弟子包括今生和过去生中的所有的各位弟子),和师父有缘分的全部聚集在师父的身边在护法,而且这些不是他们自己要去护法,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是菩萨的愿力自显的,诸菩萨摩诃萨。实际上在师父的法身出去救人时,那近百位弟子就全部变成了菩萨,比如,师父在开法会讲法的时候,你们所有的弟子在门口,在师父边上,全部都是菩萨在护法。
如果想修成菩萨身,得到法身或神通力(即法力),要记住几个基本的要点:
菩萨不见人过,菩萨永远看不见人家的过失和过错。首先,拿这一点来衡量一下自己,你们谁能不看见人家的缺点和过错?菩萨是永远不见人家的缺点和过错。而师父在帮你们开悟时是不一样的,因为师父是为了救度你们,必须指出你们所有的缺点和过错,让你们知道和明白道理,然后好好地修正和改过。学菩萨是不能看到人非的,不见人过,但见己过,就是说用菩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永远看不到人家的过失,而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过失,都是自己的错。在人间不要论人家的对与错,自己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永远是我错,人家都是对的,因为这个世间都是空的,都是假的,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因和果。我没有对的,只有错的,这样才接近菩萨的境界。
只管耕耘,不计收获,这才是菩萨的境界。菩萨是只管耕耘,只管做功德,从来不考虑,今天种了这个善因,以后能得到什么果报?你只要好好地念经,拼命地做功德,哪有不报的道理呢?因为因果定律是永远不变的,你今天做了好事,种了善因,将来一定会有好的果报。今天付出马上就要回报的人,这种人就是小人。哪有自己还没有付出就想得到的道理。就像有些人问我:“卢臺長我跟着你修行念经了,我会不会好?”就冲着这句话,别修了,因为连最基本的信念都没有,怎么样修得好心呢?
无心,学菩萨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无心,无心就是菩萨永远没有心。无心就是说你不瞋恨,没有烦恼,无障碍,因为你连心都没有了,就像人常说的:这个人没心,没肺。你连心都没有了,想想看你是多么地快乐,但是,菩萨并不是真的无心,而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大家明白了吗?众生之苦,就是师父之苦,师父现在是念念想着如何救度众生于苦海之中。菩萨就是以众生之心为己心,永远是想着人家,他自己是没有心的,所以菩萨是无碍,是没有障碍的,这个心永远是没有障碍的。
我们学习菩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一步一步地了解菩萨跟我们人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是人,而境界提高了之后就是菩萨了?我们为什么达不到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地菩萨的境界,这样才能照着每个境界去修为,去学习,去攀登。
首先要正修境界,学菩萨的境界,要清净心地。在没有学菩萨之前,先要把自己的心地清净,就是先要干净自己的心地,心要安静,然后开发智慧,心静才能开发智慧。现代这个社会是光子时代,过去是原子时代,菩萨是用光照耀我们,给我们灵感,菩萨的意念全部都是用光速来传递的。大家都知道,只有光才能照到我们心到亮,只有光才能让你明白,只有光才能让你明心见性,就像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多么的快乐,黑暗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沉染于黑暗的。为什么我们要把灯开得那么亮,就是因为要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永远是明亮的。菩萨在追求光明境界的时候,会运用各种妙法和法门,来普度众生。菩萨要达到光明的境界,要有妙法和法门,末法时期要有法力才能救度众生,要开发圆满的智慧,要运用各种法门和方法来普度众生,来开发众生圆满的智慧。
接下去给大家讲修心修行要用各种方法和智能,修心和修行必须用各种方法,就是你今天修心了,你明天修行了,最好的方法和智能是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把自己一颗妄动之心用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
这个心真的很讨厌,看见一点不舒服的东西就妄动,妄动就是随便乱动,妄动之心就是不论看见什么东西心都会乱动,比如,看见地上人家丢了一百块钱,心一动,我该不该捡?这就是妄动。不该看的东西为什么要看呢?不该想的为什么要想呢?不该你做的为什么要做呢?人的烦恼就是这样来的,听听这个,看看那个。如果人家在背后说你不好,你没有听到,你很开心,如果听到了,烦恼就生出来了。人家在背后讲,就说明是不该你听到的。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该你听的,为什么要听呢?你本来很开心的,你耳朵听到不该听的话之后,烦恼就生出来了。
大家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学佛学法?应该怎样来调节柔顺自己的这颗心?这颗心不要妄动了,这个心要守得住才能修好心,你的心守不住,妄动了,怎么办?就是要调柔调顺,还有寂静,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什么事情都不当一回事。师父告诉你们在这个社会当中,要保持秒秒安详,如果每一秒都能很安详,你就能保持这个寂静的心。每一秒都能安详的人,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修为的人,他的意念是非常的高尚,它的观念也是非常的高尚,因为他把什么都看穿了,心很平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心胸荡漾。只有当心安静下来了,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贪瞋痴。要把自己妄动之心克服住,要去除非愿的理想,不能达到的愿望就是非愿的理想。
慈悲心就是柔和心,有了慈悲心的人,心才能柔和。当一个人讲话很柔软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有慈悲心。慈悲心要柔和,然后慢慢地升华,就是把慈悲心升华,要越来越宽大。心胸宽大,就能原谅人家,就是把你狭隘的心怀来扩大,整天就知道想着自己的人就是狭隘的人。修心者就是修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柔软,谦逊,谦卑,就是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要随顺,就是随遇而安,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来了我都随着走;要不浊,就是你的心不要被污浊,被染著;要纯善,善良不够,还要纯善,就是说要非常的干净,要纯洁的善良,而不是表面上的善良;要润泽,要圆润,要能够包容人家,我们人体有80%是水分组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水分,要润泽;然后要寂静,刚刚给你们讲了心要安静下来,然后不要去妄动;心胸要宽阔,要广大,要坚固,心不能不坚固(心摇摆不定);要明盛,就是要明白,要盛大,要宽广,意思就是在明白之后,才宽广,而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明盛就是当你明白之后,你感应出来的宽广,盛大,那才是有意义的;还有就是要清净,要平等,要无相。
金言法语
菩萨不见人过,......只管耕耘,不计收获,......无心,学菩萨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无心,......菩萨并不是真的无心,而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的心就是菩萨的心,
要正修境界,学菩萨的境界,要清净心地。......心静才能开发智慧。
菩萨是用光照耀我们,给我们灵感,菩萨的意念全部都是用光速来传递的。......只有光才能照到我们心到亮,只有光才能让你明白,只有光才能让你明心见性,......菩萨在追求光明境界的时候,会运用各种妙法和法门,来普度众生。
修心修行......最好的方法和智能是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
慈悲心要柔和,......把慈悲心升华,要越来越宽大。......修心者就是修心地,
相关开示
菩萨不见人过,......只管耕耘,不计收获,......无心,学菩萨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无心,......菩萨并不是真的无心,而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的心就是菩萨的心,
wenda20160429 01:07:25
脱离六道不是厌恶六道;对众生好,并不是与众生的劣根性在一起
女听众:同修念经时有一个意念:脱离六道,不是厌恶众生,而是境界上脱离六道;与众生在一起,不是与众生的劣根性在一起,而是与众生的佛性在一起。请师父开示。
答:太好了!菩萨讲的。讲得太好了!(这个同修念礼佛大忏悔文之后经常会有这种意念)超脱六道不是厌恶六道,听得懂吗?你厌恶六道为什么菩萨下来救人?所以很多人轻生就是……不是说开悟,像你说“我厌恶人生”;是开悟就借假修真。非常好!与众生在一起,不是与众生的劣根性在一起,而是与众生的佛性在一起。这个实际上是指菩萨的。很多菩萨在人间度人的时候,很恨人家众生的劣根性,那么他到菩萨这里去complain,就是说一种反馈、反映,菩萨就会告诉他:“叫你到人间来救人,叫你对众生好,并不是叫你跟他众生的劣根性在一起。要救度众生啊!”就是这个意思。
wenda20160828A 26:43
心系众生和牵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男听众:师父,您在《白話佛法》中提到:“一个没有牵挂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无私的人,不牵挂就是没有私心,没有我自己,而观世音菩萨和师父心系众生。”师父有时候也提到牵挂众佛友。那么,这种心系众生和师父说的牵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牵挂自己和牵挂众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你为了自己和为了别人,都是一个“为了”,为自己,为什么就变成自私了?为众生,为什么就变成大公无私了?(对对)那就是一个你面对的对象的问题。你对象是个人,那你还是牵挂;你对象是众生,那你不成为牵挂,而是那种付出和慈悲了(哦,明白。师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无私、不求回报、心系众生;一个是执著于自我得失、利益造成的牵挂和挂碍。有两种,是这样吗?)是这样的。“无私”,它不叫牵挂,它已经是胸怀众生,心系众生。那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心系着我们人道,你说观世音菩萨有牵挂吗?当然有牵挂,但是他这个牵挂又不是他自己,他是为众生的(他有牵挂是无私大爱的)就是这个道理。
Wenda20181019 26:20
梦到自己有法号;有关“无我”“无心”的哲学观
男听众:同修现实中正在酝酿写出家申请,梦里去了一座寺院,受到法师的热情接待。同修问法师:“你们寺院出家的法号排到哪个字了?”法师写了一个“山”字。同修不理解,法师赶紧写下了“了却世间万缘——释了缘”。同修梦里不太满意这个名字,法师又说:“‘释了缘’这个名字多好啊,了却世间万缘。”接着,法师又热情地给同修介绍了寺院东大殿里供奉的三尊菩萨,好像是竖三世佛,一尊是如菩萨,一尊是弥勒菩萨,还有一尊忘记了名字。请师父开示,法号“释了缘”是提醒同修放下世间万缘,早日出家修行吗?
答:对啊,已经跟他讲了。“释了缘”就是有法号了。一个人虽然没出家,但是他有法号的话,说明他上辈子跟菩萨很有缘分。叫“释了缘”的法师很多的(对,是很多。同修问法师出家的辈分排到哪个字,法师写了“山”字。是什么意思?)跟他上辈子在这座寺院里的法号或者跟他的师父有关系(明白了)现在某禅院的住持就叫“释了缘”,说不定这个同修跟他还有缘分呢。
(明白。现实中同修已经基本放下亲情、爱情了,有时候触景生情,还会对父母动心念,起一丝留念之情,然后护法神晚上就会来提醒。请问师父,是不是修到后来,对人间所有虚幻都不应该入心,要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当然,这是高境界。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到了一种超凡成圣的境界了。有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人间,你根本没有超脱(师父再讲几句吧)你问得境界高,我就跟你讲得境界高。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有所住和无所住,有为法和无为法,讲的全部都是哲学。你用心做和没有用心做所产生的果是不一样的。有心、无心,万物唯心造,你连“心”都没了,那你不是境界很高了吗?你今天做什么事情还有“心”,你当然就是没有解脱,你还是沉浸在迷茫当中。
(明白。师父说的“无我”就是“无心”,是这样理解吗?)对啊。“我”都没了,哪有“心”啊?所以很多人说“你今天坚定信心”,那你还有“心”,你是刚刚开始。你要是已经从幻觉当中真正解脱出来的话,你就不一样了。《楞伽经》里边讲“自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你只要想解脱,你就是还没解脱;等到你根本想都没想解脱,你已经解脱了(明白了)自己产生想解脱的想法,实际上你还是纠缠在各种因缘中,没有解脱。
就像照镜子,虽然能够看见镜中的人,实际上镜中人是不存在的,你脸拿开,镜子里哪有人啊?你看见镜子里那个人,你说“我不想看见人”,你说镜子里那个人是不是人?是不是你?是你,但是这个“你”又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是一个虚幻的你,因为你离开镜子,镜子还是空的。“实无解脱”,当你还想解脱的时候,你实在没有办法,还在解脱当中。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开悟的,不开悟的人才说自己开悟(对对,所以师父要我们借假修真)假过头了,还是假。
(明白。他这个梦里说:接着,法师又热情地给同修介绍了寺院东大殿里供奉的三尊菩萨,好像是竖三世佛。一尊叫如菩萨,如菩萨是什么?)如菩萨就是如来佛,如来本身已经称为佛了。为什么叫如菩萨?就是说还没有成为如来之前的菩萨。如菩萨实际上就是如菩萨的初心,如菩萨进入你初地的心态——像菩萨一样,进入初地、二地以上心态,你就是像菩萨一样。“如菩萨”就是像菩萨一样。
要正修境界,学菩萨的境界,要清净心地。......心静才能开发智慧。
Wenda20190719 43:03
静才能唤取八识田中的悟性和智慧
问:我们都知道一世修成不只是靠今世一世,靠的是宿世的修行积累,靠宿世功德和智慧的的积累为前提,根基非常重要。想请问师父,如果想要唤取宿世修行八识田中的悟性和智慧,怎样做更容易唤取呢?
答:静坐、禅坐,开智慧。你唤取八识田中的……你只有安静,静能生慧。你不安静,你怎么生出智慧?一个人整天毛毛躁躁的,天天吵吵闹闹的,天天脑子里乱想,你怎么能够生出智慧?(好的,感恩师父)
Wenda20190215 41:28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师父您曾经开示过,菩萨对于他经历的一切是不住心的,不会往心里去,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境界,是否平时也可以加强这种不住心的意识来锻炼自己一切不住心呢?
答:可以,完全可以,就是靠平时锻炼的。你平时念念念,每天念礼佛大忏悔文,每天念阿弥陀佛,到了走的时候你才念得出来啊,你才能把阿弥陀佛住在心里啊。你把贪瞋痴慢疑全部不住心的话,那你到时候这个心上哪会有贪瞋痴慢疑啊?(对。请问师父,是否把我们的第五识——眼耳鼻舌身,当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形成一种屏障,使第六识没有感觉,也就不住心了呢?)对啊,你守住你的眼耳鼻舌身,那你的意念就会干净很多,明白吗?
(明白,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所以这就叫人啊,你就是人,你要是菩萨你就做得到了(对不起,师父。六祖惠能大师当时仅仅因为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师父能否给我们开示这句话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还不懂?心都没了啊。你说说看,你在人间没有贪心,没有恨心,什么心都没有,你心无罣碍了吗?心无罣碍,心是不是打开了?(是)对啊,心无所住了,你没有地方去了,心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罣碍了(对)比方说,你今天很贪心,住在你的心里,好,你心有所住了,那你的心就坏了;今天恨心住在你的心里了,你就开始恨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说明你没有这个心了,生不出来了(明白)
师父再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叫你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人间再好的事情,你都不能去把它住在心中。“哎哟,这个很香哦,这个很臭哦,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它的自性本能都是在内心当中的,你一住心,你就烦恼生心了,开始烦恼心就生出来了,因为你一牵挂,你就会贪欲六根情欲了。
所以菩萨叫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你已经“菩提本无树”了,“明镜亦非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对)你在人间,一个是空无一物,随过随灭;一个是雁过留声,一个事情过去了,留在你的心里了,那个事情又留在心里了。你今天去恨别人了,今天去嫉妒别人了,你留在心里了,你想想看你的心会不烦恼的?(会烦恼)好了,我现在给你解释了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实际上后天的熏陶,也就是人运用了自己本性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住在你的心中,使你丢失了你的慧命。我们现在要无所住心,应无所住,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套住我们,那你就是解脱,就是没有枷锁套在你身上(明白了,感恩师父。弟子向师父忏悔,最近各种心生出来,心里静不下来,贪瞋痴慢疑,对不起师父)
菩萨是用光照耀我们,给我们灵感,菩萨的意念全部都是用光速来传递的。......只有光才能照到我们心到亮,只有光才能让你明白,只有光才能让你明心见性,......菩萨在追求光明境界的时候,会运用各种妙法和法门,来普度众生。
Shuohua20171117 21:25
师父节目中的能量有多大;菩萨能感应到人的所思所讲
男听众:师父,您的节目录音有能量。有个同修问,您平时做的节目录音里的能量有多大呢?
答: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在悉尼电台的发射波出去了,你的收音机灵敏度高,你就能量接收得到,清楚;你的收音机灵敏度低,你就接收不到。你离我们发射塔越远,接收信息的信号越差;离发射塔越近,你接收信息越响,对不对?(对。师父,比如您现在在做节目,突然韦驮菩萨来了。如果在听这个录音,会得到韦驮菩萨的加持吗?)当然会了,这还不懂?电波,你知道电波、脑电波、心电波、心电图,为什么都是有个“电”?过去是电子时代,电讯时代,现在是什么?是光速时代了,更快,光比电还要快(对。一个信息马上那边就收到了,发一个微信那边就收到了,太快了,师父)你现在慢慢地时间长,你就知道了。你看,就是你现在一讲,韦驮菩萨来了(韦驮菩萨真来了,师父?)对啊,在师父的左上方呢。你们相信的人知道,不相信的人他还觉得怪怪的呢(是啊)穿着个盔甲,头上这里有两个圆的……(感恩韦驮菩萨)所以我告诉你,你们脑子里想什么、讲谁,菩萨都能感应到的。只是你有时候讲了,因为你没有这个能量,所以菩萨不一定到你这里来,但是菩萨能听到。明白了吗?(嗯,感恩韦驮菩萨)现在清清楚楚在这里,还踩着云呢(太好了,法喜充满!师父)所以我就跟你们讲了,不要嘴巴里乱讲。人家说“白天不论人了,晚上不论鬼”。你看白天去讲人家不好的人总会倒霉的,你晚上说鬼,鬼一定会到(明白了,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所以你们现在嘴巴里不要乱讲,明白了吗?(明白)很多人骂人的时候,“我跟菩萨发誓什么什么……否则我怎么怎么……”你试试看,你讲几句,等到你要生重病下地狱的时候,就是你平时嘴巴里这么讲的。所以人家说真的不可造业啊,口不可造业啊!
wenda20111209 15:48
关于能量体的开示
女听众:您好,卢臺長!谢谢观世音菩萨,请教两个问题,在《白話佛法》当中,我看到您说“智慧就是一团光”,我就想,智慧是不是也是一种能量?
答:智慧当然是能量了(那我们平常说一个人修心修行,修的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也是不断地来源于个体的开悟是不是?)一般是这么讲的,智慧是一种能量体,比方说按照物质上来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体能。从灵界上来讲,是一种超物质的东西,就是一种非常非常的比方说,开悟了之后人有智慧了,什么事情都能够解决实际上就是他的灵性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比方说读了大学了,你对小学的课本、小学的功课不是都会了吗?(对)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境界的问题。
还有呢,具体的来看,就是比方说分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个就看成一个境界是一个光速或者一个能量体。
(我经常在节目当中听您对某一位听众说:“诶,你这个人能量挺大的,可以度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功德。”往往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说这个听众比较有智慧?)因为有能量体的人不是完全有智慧,但是至少,能量体的增加,这个人有能量体的增加,他里边一定有部分智慧,或者有聪明,比方说他拥有10%的能量,他一定有30%的聪明和智慧(那一个人的能量体由哪些构成部分呢?)一个人的能量体有很多的,比方说,这个人能做很多事情(对)但是他做得好吗?(不一定)对了,但是他有冲劲,他拼命地做,他做每一件事情都冲得很厉害。但是很多人做事情就是缺少冲劲,没有冲劲也做不好,对不对呀?(对)但是有冲劲就有智慧吗?(不一定)就这么简单咯,所以这个能量体的形成,是根据不同的物质所涵盖所混合夹杂在一起才成为一种体能,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手行吗?没有头行吗?没有身体行吗?没有脑子行吗?(不行,都重要)所以这个人的形成,就是说,像臺長指的这种能量体一样,是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一种体能,明白了吧?
(那您能不能开示一下,我们做为一个修心修行的人,应该在哪一方面做,可以增加自己的能量体?)不是跟你们讲了吗?读了大悲咒会增加自己的能量,利用菩萨的能量体能够增加你的勇气。大悲咒念了之后能够增加能量、增加自己的力量;心经增加你的智慧;消灾了,你经常没有灾的人,心地就比较平安,所以你的身体就会好,就是由各种经文的组合,你念出来的经文实际上就是在补充你的能量体,明白吗?(明白,那您说我们平常做功德,包括把自己的良心、本性擦得干净,是不是对增强自己的能量体也有好处哇?)那当然了,这个本身不是有好处,这个本身就是在聚积能量体,能量体让你能够聪明,让你能够开智慧,能够去度人能够做功德,你心中就很少有污垢,很少有嫉妒,很少有磨难,很少有嗔恨,只有少了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能量体,你明白了吧?(哦,明白)
wenda20131011 55:12
关于“光明藏”
女听众:光明藏就是人的本性吗?
答:光明藏实际上就是说人的一种能量体,因为你有正能量体才会出现一种光明。光明是一种宝藏(如果这个人心里很光明的时候,他的肉身是不是也会发光?)完全正确!当一个人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时候,他的心里、身体都会发光。一个人因为他从来不说假话,他对人很真诚,人家都很喜欢他的时候,他到哪里人家都会喜欢他,实际上就是照到哪里哪里亮,呵呵……(明白了师父)
修心修行......最好的方法和智能是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
wenda20170623 27:50
相随心变,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
女听众:师父,有时候我会看到一些景象,这些景象是因为我能看到,还是因为我身上有灵性才导致看到的呢?如何去判别呢?
答:两种,一个是相随心变,一个是环境和心都有关系。举个简单例子,你把这个世界看得很好,你会很爱这个世界;你把这个世界看得很恶,你会很恨这个世界(是的)那怎么会变的呢?因为你的心(明白)所以你要懂得怎样调节自己的心,你让自己的心看什么都是恶的,你的心本身就有恶;如果你的心看到世界什么都是善的,那你这个心本身就是善良的。
Wenda20170806B 52:49
什么是“禅心”
臺長语:禅心似动非动。禅就是一种稳定的智慧,不贪不求,心定得下来就是禅。心是什么?心会妄动,心会乱想,所以要锻炼自己的心定得下来,你就有禅了。禅就是拥有智慧的稳定,因为智慧来自于佛陀、观世音菩萨和佛法理念,所以在理念当中善念越多,善心越多,你就会在心中去转换这个人心的恶念,你心中的恶念就会少。你们去看,越善良的人你跟他越谈得来。
问:六祖惠能佛菩萨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怎么做才能把六祖惠能菩萨的话证悟呢?
答:六祖慧能这段话主要是对前面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讲,菩提也不是树,明镜也不是台,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一物,哪来的惹尘埃?
不就是心中所造吗?一切唯心造。怎么证悟?无心做事,无四相,就可以证明“何处惹尘埃”,这世界本来就无一物的。
——解答来信疑惑 307
Wenda20190215 36:29
见到本性才能寂静;梦中阿赖耶识的境界是最真实的吗
女听众:佛陀在菩提树下最后证悟的时候,当时魔王波旬化作美女、家人等诱惑佛陀,佛陀仍如如不动。请问师父,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就相当于梦里对金钱、亲情、男女之情等都不受诱惑的时候才算开悟呢?
答:那当然了,你要大开悟的话,你根本不能有任何的心。你要见到本性的话,你才寂静,你见不到本性的话,你人不会寂静的(对。师父,请问一下,我这个人属于改毛病改得比较快,但是特别容易再犯,是不是就是没有见到本性才会这样的?)那当然了,那你实际上就是知悟娑婆离愚痴,只是你知道娑婆世界有很多的烦恼,你暂时离开了愚痴(嗯,没有证悟)对了
(明白了。那是不是根本原因就是业障没有消掉呢?)对啊(请问师父,是否梦里的阿赖耶识的境界才是最真实的境界?)应该是的,因为梦中的阿赖耶识是没有增加过人间的第七意识的修饰。因为在人间你可以用第七意识来控制你的第八意识和第六意识,明白了吗?(明白了,感恩师父)
慈悲心要柔和,......把慈悲心升华,要越来越宽大。......修心者就是修心地,
wenda20160403A 24:04
如何理解“慈悲心”就是“本心”
男听众:师父,修行人如何壮大慈悲心呢?
答:慈悲心是“本心”,所以把自己的本心多多发挥出来,你这个慈悲心就有了。如果今天你这个慈悲心没有,说明你本心没有挖掘到自己的本性,所以你的气场出来就会不好。很多人的气场不好,让人家不能得到慈悲心,这本身也就是他的业障。比方说夫妻两个,老婆拼命想跟老公好,但是老公这个气场出来很糟糕,你说太太怎么能够接受啊?就是说慈悲心是靠相互感应的。观世音菩萨慈悲我们,我们不用自己的慈悲心来接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那你说菩萨怎么救我们啊?(嗯,是的)为什么地狱里的恶鬼菩萨救不了啊?菩萨也只能摇头,只能哭泣。他的慈悲心已经被遮住了,不能感受到对方的慈悲心,所以他就救不了他(真的是这样,我们有时候看到观世音菩萨会哭,看到师父也会哭,师父的慈悲心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就融合在一起了,都是这种大慈大悲的心,真的是这样的)很难的,救不了人家心里很难过的,没话讲的,你只能心里流泪,怎么办呢?
问:弟子关于菩提心与慈悲心的区别,以下理解是否正确?慈悲心和菩提心每个人都有,都是从本性中出来的。慈悲心只是代表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是发慈悲心帮助别人;而菩提心是菩萨的心,去利益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修行中,先修慈悲心,慈悲心修得越好,菩提心就显现的越多。
答:很好。
——解答来信疑惑:二百
白话佛法精选
菩萨不见人过,......只管耕耘,不计收获,......无心,学菩萨其中的一个基本点是无心,......菩萨并不是真的无心,而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众生的心就是菩萨的心,
白話佛法 4-24 《佛性本体,心地圆融》
须知菩萨无心。就是说每一位菩萨你说他有心,其实是无心的;你说菩萨无心,但都有心。如果你说菩萨无心,菩萨的慈悲心是从哪里来的?悲悯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是有心的。但又是无心的,因为菩萨把世界上的一切看空了,看空之后,反射到菩萨的心灵就是空的。如果你把这个事情不当回事了,实际上你的心中就是空的了。菩萨以众生心为己心。如果是菩萨,一定是你们想什么,菩萨就想什么;你们难过,菩萨也难过;你们伤心,菩萨也伤心。那才叫菩萨以众生心为己心。菩萨无境界。菩萨是没有境界的,因为菩萨的境界就是众生的境界。众生吃苦了,菩萨就下凡到人间来救度;那么众生开心了,菩萨也开心。看到你们众生有地震、有海啸、有灾难了,菩萨跟你们一样也很难过。
所以要明白,“既得有感即通”。就是你既然得到了,你有感应了,你就通了。也就是说,当你的心和众生的心能够有感应了,你就是通了。众生要吃苦了,你感觉到他们痛苦了,实际上你就已经是菩萨了。众生马上有灾了,你感受到很痛,实际上你就是佛心。
要正修境界,学菩萨的境界,要清净心地。......心静才能开发智慧。
菩萨是用光照耀我们,给我们灵感,菩萨的意念全部都是用光速来传递的。......只有光才能照到我们心到亮,只有光才能让你明白,只有光才能让你明心见性,......菩萨在追求光明境界的时候,会运用各种妙法和法门,来普度众生。
广播 讲座 140130 《 佛光普照 证悟放下 》
要让菩萨真正的进入你的心中,你才能真正的把佛菩萨的光芒吸收到你的人体物质当中。你有了这些光芒,才能用这些光芒散发出更多的光芒!就犹如人间科学的太阳能一样,太阳光照进了太阳能的蓄电板里面,太阳能就产生出电量,让你家里的电灯发亮。犹如佛菩萨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心一样,我们吸收的能量就是佛菩萨的光芒,而照出来的是经过内心的回荡所产生的佛光。
修心修行......最好的方法和智能是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调节,调柔,来寂静,
慈悲心要柔和,......把慈悲心升华,要越来越宽大。......修心者就是修心地,
视 频 开 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来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