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等于众生心,……觉心先求自觉而后觉他
白話佛法1-34 《 人间学佛须知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84&tim=1688287741722
相关开示: 要懂得,佛心与众生心不二。你们今天所有的人,佛心和众生心都是平等的,没有不一样的。佛在传播大光明心、大悲心、大爱心,冥阳两利,即现光明啊。 —白话佛法7-39 《 恒心修佛 艰苦学佛 》
众生平等。禅宗认为禅文化那是一个智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的心,还有佛,还有众生,都没有差别。心是什么?心,那就是开悟了,它就是佛,心就是佛,所以心、佛,那是一起的,叫心佛合一。既然此心即是佛,你的心既然是佛,如果你没有悟道,佛还没悟道,就是凡夫,就和众生一样。因为你凡夫就和众生一样,所以三无差别。所以我们经常说了:你好好修,你就是佛; —视频开示 第85集 《 佛、心、众生 三无差别 》
菩提心以觉心为主,先要觉悟自己的心,先求自觉。自觉就是自己要觉悟,先要自己觉悟了,而后觉他。你这个人自己都不觉悟,你这个老师连自己都不知道佛法,你怎么能够教导你的弟子学佛?所以佛心就是众生心,因为佛理解众生,因为众生就是未来的佛。 —广播开示 第5集 《 缘识提境,觉悟菩提 》
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 —白話佛法1-5 《 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 》
Zongshu20180320 06:25 学佛人要用平等心看人,对众生要有一样的慈悲心 臺 長 语:学佛人应该用平等之心看人,我们对众生要有一样的慈悲心。经常对人家用慈悲心,你就是在供养自己的如来心,就是供养你自己的佛心,你就会得到圆满的法施。我们说“大法施”是什么?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Wenda20171210B 20:52 如何理解“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 问:《 白 話 佛 法 》第一册第5章里说到:“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请师父慈悲开示,这个我看不明白。 答:“不觉余事”,不发觉、不去察觉其他的事情,就是说菩萨明心见性,他知道自己的心,自觉;“只觉自己”,就是菩萨不去在乎人间五欲六尘的烦恼;“觉自心”,觉自己的本心,不是只关心自己,是觉悟自心。明白了吗?(明白)
Wenda20200510 46:39 师父开示“深般若” 问:最近有一个菩萨的开示,说我们有个“大般若”“深般若”,像这种相当于有多少“深般若”可以庇荫到亡人呢? 答:实际上般若就是智慧。你想想看,你有菩萨的大智慧,不叫“深般若”?你有菩萨的一个大智慧,就有一个“深般若”。比方说你舍去自己……像法师,他今天出家了,他已经有多少个“深般若”了?很多了。他舍弃了人间的名誉,舍弃了人间的欲望,舍去了人间的贪,舍去了瞋恨,舍去了愚痴……他不是每一个都是一个“深般若”?(是。那就是说一个能看开、放下的念头就会生起一个“深般若”?)对。比方说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念头,简单一点讲叫好的念头,实际上从佛法界讲,一个“深般若”就是一个深的智慧(嗯。 从我们最开始执著一件事情,后来能够想通、看明白,这个也是属于境界提升,也是增加了般若智慧?)对,百分之一百。“深般若”,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了一个顶峰,并不是说达到顶峰你一定成功的,但是至少说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智慧,所以为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你有非常好的、很深的修行功夫了,你已经达到了甚深的修行的境界了,所以叫“行深”。修行很深了,叫“行深”(明白。 如果是想要一世修成的人,他得具备多少“深般若”这样的能够出六道的条件?)一个人要是修成了,他满身都是般若。他有自觉,他有觉他,他有自觉觉他,自他皆利,他有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种都是菩萨的观自在,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实际上,“行”是修行; “般若”就是你对事物理解的空性的多少而说的。如果你理解空性越深,你越有深般若;你理解空性越浅,你就没有深般若,只是浅般若。什么叫“理解空性”?你看穿了,就照见五蕴皆空了(是的,感恩师父的精彩点化。 这个“深般若”和“小般若”有没有量化的概念?)当然有了。很多的法都有量的,比方说你今天一天动了150个善念,那你今天一天就在“深般若”当中活着;你今天动了2个善念,就2个善般若,但是这个前提是你没有动过不好的恶念。如果你今天动了50个恶念,动了10个善念,你今天还是被五欲六尘所染,听懂了吗?(听懂了。那就是说如果一个恶念起,可能就会把刚才生起的般若智慧消掉了?)全部拿掉,全部被它污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