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06|回复: 0

【填空、開示、简答(提高二)】1-5、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23万

积分

积分
1231240
发表于 2021-10-16 04: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填空1-5-(3)

 

 

法语记诵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人的一切境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冥顺于道,转凡成圣,即心即佛。

 

遇事要做到从心里不要有增减。

 

原文填空

 

(    )之人,逢苦(    )。人的一切境界得失从(    ),心无(    ),冥顺于道,(    ),(    )。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这个(    )是自然来的,是应该(    )的,所以他不会担忧,甘心受苦。

 

人要(    ),要用最好的方法使这个(   )能够圆满。……遇事要做到从(    )不要有(    )。

 

一个真正(    )的人就连冥府也要顺着你的(    )。

 

原文填空答案

(悟道)(不忧)(“缘”) (增减)(转凡成圣)(即心即佛)

 

(苦)(受)

(随缘)(缘)(心里)(增减)

(修行)(缘)

 

简答自测1-5-(3)

 

1、如何理解“遇事要做到从心里不要有增减”。

 

答:悟道之人,逢苦不忧,人的一切境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冥顺于道,转凡成圣,即心即佛。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苦是自然来的,是应该受的,......

人要随缘,要用最好的方法使这个缘能够圆满。......遇事要做到从心里不要有增减。

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就连冥府也要顺着你的缘。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5-(3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人的一切境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冥顺于道,转凡成圣,即心即佛。

 

wenda20170528A   18:35  

 

智慧地对待得与失、有和无,是否属于明心见性

 

问:我们用感恩心、慈悲心和平常心智慧地去对待得失、有与无,这是否也属于明心见性?

 

答:是啊。这个人的境界已经无我了,已经没自己了,只有别人了,这个人的境界没有得和失的心了,你说不是一个菩萨吗?得到了也没有感觉,失去了也没感觉,觉得一切都是随缘的,你不是一个好人吗?人家在得的时候,你说“无所谓,我不要”,你说你是不是一个很干净的人?(对)人家拥有,你说无所谓,等到你失去的时候,你也能够放得下,这个已经是随缘了。得失从缘,这个人已经是菩萨境界了。人家在失去感情,失去身体,失去……我们学佛人在失去什么?我们在失去愤怒,失去嫉妒,我们在失去贪念,我们越来越干净了,就这个道理。

 

 

遇事要做到从心里不要有增减。

 

wenda20131006B  07:55  

如何理解“佛门之中没有取舍”

 

女听众:在《白話-佛法》中您说“佛门之中没有取舍”,请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学佛的人有什么可以觉得我一定要的?有什么觉得我舍不掉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一定要一样东西,一定要结婚,那你就叫“取”了。尼姑、和尚不结婚,他们也没有“舍”。比方说结了婚之后就算感情好一辈子,到了最后会有一个先走的,走的时候痛苦不痛苦?(痛苦)好,和尚、尼姑有没有痛苦?因为他没有老伴,他没有痛苦的,没有“取”就没有“舍”,你不去把它拿过来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失去一样东西是很痛苦的,失去孩子痛苦吗?失去自己的父母亲痛苦吗?失去自己本来应该得到的一个爵位、一个官位或者一笔财痛不痛苦?都痛苦的。我为什么要去取啊?不是我的、不该我的东西,我不去取就没有失去的痛苦。所以得失得失就是这样,取舍取舍,不去“取”没有“舍”的。在人间学佛有什么可以取、可以得的?臺-長经常告诉大家一句话“五十年之后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取什么、舍什么?人间所有得到的东西,五十年之后在哪里?(不知道,没了)“你有本事咱们在天上见!”你在人间得到再多东西有什么用啊?你过去得到过模范、一大堆奖状,五十年之后全部扔掉了。连人都没有了,你还是什么?你得什么?你得的本来都是空的,你得到人间的所有东西都是假的。今天得到的一些快乐那是虚无的,因为一转眼就没了;今天得到的痛苦,就像你过去牙齿痛,这两天牙齿不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它吗?(不会了)好了,有什么取舍呀?(就是说要放下)对啦。很多女人婚姻上痛苦不堪、不想活了、难受啊,想一想几年之后她怎么又没有痛苦了?她突然间又碰上一个男人,又开开心心结婚了,呵呵……(明白)

 

问:以下是弟子今早念经时所感悟到的,请问理解对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沉睡中的佛,就像是已经进入了甚深禅定中的佛,此为内心的佛性,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始终如一,如如不动。外心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不曾影响内心的佛性丝毫半分,因为内心的佛性一直以来都处于沉睡中如如不动的状态,外心所接触的一切只能影响那个假的我。

 

直到沉睡中的佛,即是真的那个我的佛性被唤醒了之后,才知道娑婆世界里的一切是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先有觉悟,才能有后来的醒悟,觉醒了的佛性不会再被五欲六尘所染,因为知道娑婆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空的和虚幻的,如如不动才能万法归一,引导自己走向回家的路。

 

答:很精辟,不是自己的感悟,这是菩萨点化的。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八十九)

 



原文填空1-5-(4)(提)

 

法语记诵

转凡成圣。

即心即佛。

 

原文填空

(    )。即把我们转成圣人。……原谅人家实际上就是(    )的开始,

 

(    )。这四个字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你这个(    )不要随(    )转。

如果这个(    )是佛,你就是(    ),如果这个(    )是魔,你就是(    )。

 

原文填空答案

(转凡成圣)(慈悲心)

 

(即心即佛)(心)(境界)

(心)(佛)(心)(魔)

 

 

简答自测1-5-(4)

 

1、如何才能转凡成圣?

答:转凡成圣,......圣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原谅人家,原谅人家实际上就是慈悲心的开始,

 

2、怎样达到即心即佛的境界?

答:即心即佛。这四个字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你这个心不要随境界转。如果这个心是佛,你就是佛,如果这个心是魔,你就是魔。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5-(4)(

 

转凡成圣。

 

wenda20170623   56:24  

 

为何法  施的功德很大;怎样从凡人变圣人

 

臺 長 语:为什么法布施的功德很大?因为它是从你心灵当中出来解救众生的,当你要去解救众生的时候,你就弃恶从善,转凡成圣,这是很重要的。你怎么样由一个坏人变好人呢?那你要做好事;你怎么样从一个凡人转成一个圣人呢?因为圣人不做坏事,圣人不停地做好事,时间长了,你就是圣人;怎么样让自己法布施能够布施得好呢?自己先要明白道理。

 

Wenda20200830   40:14  

 

《白   法》是精华法义,悟出道理能转凡成圣

 

男听众:最新的《佛子天地游记》里大日如来这样说:“《白   》第一册至现在的《白 话 佛 法》视频广播都是佛教的精华法义,能悟出里面的道理就能让你们转凡成圣。”師 父,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有个大范围吗?

 

答:“转凡成圣”就是觉悟,就是看你的觉悟高低。“凡”,你要认识到自己是人间的凡人要知道你做的事情那种级别、那种品位。人家怎么会说品位的?就是天上的上等上品、上等中品、上等下品。你的品位高和低,代表着你的境界。你想想看,一个想做菩萨的人会骂人吗?(不会的)你整天出气、想骂人的人,能成菩萨吗?这就是品位(明白,谢谢師 父的开示)

 

 

即心即佛。

 

wenda20160124A  59:33  

 

長开示“即心即佛”

 

女听众:您说“即心即佛”,它就是在思维上瞬间达到一种无念的那种状态(对啊)就是像佛的那种境界的状态。其实这个实际上,它是一种真的飞跃还是说一种瞬间了?

 

答:“即心即佛”实际上用简单的话讲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那就是一瞬,是吧?)“一瞬”可能就是带掉一世,因为一瞬间的开悟可能会代表你一世的开悟啊(对啊。師 父,您说这短暂的开悟该如何保持呢?)保持就是要明理:要知道这种开悟是来之不易;要知道这种开悟是让你能够达到顿悟和彻悟的一个标准的。因为只要是开悟,你就抓住它不放就好了。所以人家说幸福来了抓住不放啊,就这个道理(呵呵,怎么抓住不放呢,師 父?抓不住啊)怎么抓不住啊,師 父现在教你们佛法,你们现在不是跟着我嘛,你们抓住了吗?抓住你们没有放啊,没有放弃不是一直有法喜啊?什么叫“抓不住”啊(对,因为我体会过两次就是那种……就是开悟吧)“那种”是属于人间的,人间的瞬间的这种东西不长久的(对啊,那过后我就忘了)只有抓住佛法就可以了,佛法是你最重要的开悟(好的,谢谢師 父)

 

Wenda20190802 11:19

 

如何靠智慧加持自己,从而脱离六道

 

臺 長语: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靠自己的坚持。人要有智慧地活着,…要超脱凡尘,要领会到怎么样去脱离六道,就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加持。

 

一个人的智慧怎么加持自己呢?因为每个人本性当中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他自己慈悲的慧命,所以“智慧加持”就是你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地发掘你的智慧,来启迪你内心深处的般若、佛性。“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你不去把它擦干净,不去把它启迪出来,你永远就会把佛性埋没,出不了六道。所以每个人都要洗干净自己的内心。

 



原文填空 1-5-(5)(提)

 

法语记诵

 

方便就是究竟。

 

原文填空

要(    )。……是你自己(    )你自己的(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辈子只能修学一个法门才能(    )。

 

如果什么(    )都想学,最后什么也学不成,而且有时修(    )了就会成(    )。

 

方便即是(    )。是指一个方法,这个(    )的方法叫(    )。

 

原文填空答案

(敬信心)(尊敬)(信心)(精进)

 

(法. 门)(偏差)(魔)

 

(究竟)(变通)(方便)

 

 

简答自测1-5-(5)

 

1、为什么要”要敬信心”?

答: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辈子只能修学一个法门才能精进。如果什么法门都想学,最后什么也学不成,而且有时修偏差了就会成魔。

 

2、如何理解“方便即是究竟”?

答:方便即是究竟。......这个变通的方法叫方便。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5-(5)(提)

 

要敬信心……。如果什么法门都想学,最后什么也学不成,而且有时修偏差了就会成魔

 

Wenda20200126   46:01  

 

如何理解“敬信心”;如何尊敬自己的信心

 

女听众:师父,您曾经开示说:“要敬信心。一个人的信心靠什么来维持,就是要尊敬它,不是靠人家尊敬,是你自己尊敬你自己的信心。”您给我们举个例子吧,怎么才能尊敬自己的信心呢?

 

答: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个信心出来了:我一定要做好人,我再也不能撒谎了。你再撒谎,是不是不尊敬自己了?(是)你自己说不撒谎的,你尊敬不尊敬自己的诺言啊?你说你再也不做下流的事情了,你做了下流的事情,你尊敬自己的诺言吗?(不尊敬)你说“哎呀,我清修了”,你跟男人再去做那种事情,你看看你像个动物吗?(是的)就这么简单。

 

wenda20170604A   29:00  

 

信心和恭敬心是哪里来的

 

女听众:信心和恭敬心是修出来的吗?

 

答:信心和恭敬心修也修得出来;自己本原,就是人的本能当中也能带出来。信心是什么呢?信心是因为你通过某一件事情而达到了你的理想,你会生起信心,继续努力;如果这件事情达不到你的理想,那你可能就会失去它,就没有信心、失去信心了(嗯)所以,信心还是靠着实践来的。恭敬心是什么?恭敬心是因为你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佛,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开悟所产生的一种尊敬别人的信心。比方说你对师父的尊敬,就是因为你从师父这里得到好处了,你才会尊敬他;如果师父教你的东西,你没有从他这里得到好处,你说你尊敬他什么?(嗯。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越多,自我修行越深刻的话,我们对菩萨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越强?)对,完全正确。

 

 

方便即是究竟。

 

wenda20140720A  32:40  

 

关于《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女听众:近期我在看第五课《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这里面有讲到“方便即是究竟”,里面有句话说:这个简单方便变通的方法,是方便的法,就是最究竟的法。那么 父说的这个方法是不是“菩萨无心与众生心为心,菩萨不觉于余世,只觉自己,因为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其实就是不断用原灵感觉一下自己做得对不对,这样就是在行使一个心性修持大道生,以入心入无为法的一种修法,这个是不是就属于“见道”啦?

 

答:对啊!实际上你要做到不容易,你现在理解可以,你理解到了,你只不过是理论上叫道理道理,你在这个大道上理论是有了,但是你真正在修学当中、要用到实践当中还不容易(明白,太难了)太难了,因为你要记住“以无心来拥有众生之心那就是菩萨之心”,你自己没有什么心的,你空了,就像个房间一样,你空了人家到你家里才能来住,否则的话众生的心怎么进得了你的心?因为你有私心、你有杂心、有瞋恨心、有贪心,人家好好的心到你家都到不了啊!(就是说要有一颗精进的心,心里时刻装着众生没有自己)对了!你要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如果能够让人家开悟的话,你就是成全一个菩萨(感恩師父!一定向这个目标努力,多多度人,走出去度人)对。

 

Wenda20180107B   12:30  

 

关于“善巧方便”和“实相究竟”的开示

 

女听众:请问師 父,“方便善巧”和“实相究竟”,師 父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的关系吗?

 

答:“实相究竟”,这个世界上一切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你看到的实相,究竟到底是什么呢?究竟到底就是苦空无常,这叫“实相究竟”。“善巧方便”,在这个实相究竟当中,要学会怎么样善巧方便地来修,来找到自己的本性,来懂得实相究竟。在实相当中,既要懂得究竟,又要懂得实相。实际上你又不能脱离这个生活的空间,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虚假、虚幻的世界空间当中修行,又要懂得世界的真正的实相。

 




上一篇:【填空、開示、简答(提高一)】1-5、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
下一篇:【填空、開示、简答(一)】1-6、修心如履薄冰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5-19 21:11 , Processed in 0.02986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