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心中有佛,心到处都是菩萨的化身
恒常学佛是根 200502A(第57集)
【文字】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句话是《六祖坛经》中的,讲的是一颗心。心中要有佛,心中有佛的人,心可以自由自在。因为不伤害别人,你才能自由自在,就像驾着车在马路上,如果你不伤害其他汽车和行人,当然就是自由自在地在开车。“无滞无碍”,没有任何可以阻挡你的。一个有正能量心态的人,他“应用随作”,就是他应起来、用起来的时候,随心所作。“应语随答”,应别人的语言就可以答辩,跟别人回答。“普见化身”,心到处都是菩萨的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只要拥有了内心的佛性、本性,就拥有了自在神通,就是自由。一个有良心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到哪里都自由自在。“游戏三昧”,大家都知道“游戏神通佛”,游戏,虚实相半,就是度一个人的时候要虚实相半。有时候,用一句幽默的话去启发他,就像济公活佛在人间普度众生的时候,他内心平静,排除杂念,又用“游戏人间”的态度对待一切苦难众生,因为他把这个世界看成虚幻的,只是在人间走一遭,只是在人间看破了红尘,知道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三昧”就代表着他这种智慧的心态。所以“游戏三昧”就是虚实相半。“是名见性”,你在这个世界能够把一切看成虚幻的,就是见到了自己真实如来本性。
佛经上讲心之非、痴、乱(“痴”就是愚痴的痴,“乱”就是心很乱,“非”就是有是非),都是认为五蕴为恒常的自我。也就是告诉大家,因为你有自我感觉,你才会良好。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别人说什么话他都不听,因为他拥有了是非和愚痴的心。所以当一个人不听别人的话,他就进入了愚痴状态;而且他认为五蕴为恒常的自我,也就是他认为他的观点、意念都是永久的,永远正确的(“恒常”就是认为是长久的)。就像我们很多做父母亲的,看邻居家的孩子,“这孩子不会好的,这孩子怎么样也不会好的”;等到人家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那是偶然的”,因为他不认为别人会改好。这种自我的结果,其实是真实自性的一种虚幻的表现。无非、无痴、无乱,真实的心要没有是非,没有愚痴,心要不乱,但是因为认为恒常的自我在,用自己个人的一种意念控制着八识田,才会对别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见。所以我们要解脱烦恼,就要超越生死,就是应该懂得怎样体认自性。你自己要有体会,你要认真地去体会、去认识自己的本性,叫“体认自性”。如果你懂得运用自己本性内心那种善良、那种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来生活,你就不会再进入“非、痴、乱”地认为恒常的自我当中。简单地讲,一个人不执著某一件事情,就不会进入恒常的自我;一个人善于改变自己的观点,听正能量,就会改变那些恒常的自我观点。解脱就是通过理解别人,自我去发觉自己内心善良的本性;通过别人的帮助和自我对佛性的理解,来改变观念,改变自己,不要染著、执著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