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30|回复: 0

【课件】3-11、觉受是悟,悟道是觉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

回帖

1万

积分

积分
17743
发表于 2022-1-7 1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1、觉受是悟,悟道是觉

 

     师父在帮助人家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在得到,而不是在付出。而通常人的理念是我帮助你,我买东西给 你吃是我对你好,那是我在付出。现在的人都是要回报的,这就是境界。境界不同的时候,你帮助人家你自己的心里也会不开心的。因为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哎呀,我做了这么多,他也不理解我。“哎,我是免费给你做的”,话出来了,脸难看了,对不对啊?要明白帮助人家是自己得啊。知道帮助人家你得到多少吗?你得到的是无限的智慧。因为当一个人帮助人家的时候,他得回来的是智慧、是悟性。你知道当一个人在帮助人家的时候,人家多感激你,当你需要人家帮忙的时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师父告诉你们有了这个更高的境界之后,你就会找到这条慈悲路,就是这条道路,修道就是修这个道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会有这条路;你不明白这个道,你就没有这条路,明白了吗?许多人工作没有了就很难过,但是他不知道孕育着一个更好的工作在等待着他。很多人家庭破裂了,他不知道孕育着一个更好的家庭等待着他。但是要看你有没有这个福气,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德行,要看你是不是在真修,如果是真修,菩萨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理论和境界要一致。也就是说,你学佛学了半天,你学了这么多的理论,你没有这个境界你是学不好菩萨的。所以很多人忙了半天,天天学理论,嘴巴里讲出来一套一套的佛学理论,什么这个佛菩萨如何如何,那个佛菩萨如何如何,这个经典啦,那个经典啦……那你是在学佛学的理论,而不是在学佛。你的境界达不到菩萨的境界,你说你学了有什么用呢?要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学佛、学菩萨,不单单要读经,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的理论是在这个境界之上的。什么叫境界?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通过理论来作为基础,然后由你的思维来不断成熟,才能成为一个境界。

 

要记住一定要学而兼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所以觉受会很细微,就像一个人的感觉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们都有过恋爱的经验,当一个人喜欢你的时候,他站在你的背后你会感觉到他的呼吸,你会感觉到他在后面看你。这个就叫很细微,能明白吗?你能感觉出来,感觉自己今天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观世音菩萨在看着我,感觉观世音菩萨在关心着我,这就叫觉受。

 

强烈地感受到光明在心中,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学佛修心之后,他会有一种强烈的光明,就是我现在明白了。就像有些人看上去有点傻傻的,但是他说:“我学佛之后现在明白了,只有观世音菩萨能救我的家,我现在有信心。不管家里出什么事情,我一定好好地念经,我一定要坚持。”这就是光明在他的心中。如果没有这个光明在他心中,他就会失望、就会绝望、就会找不到方向、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失去人生的目标之后,就像你开车开到了一个山坡路上,前面没有路了,前面竖立了一个路标:“前面无路”。你如果再往前面开你就掉下去了,明白了吗?一个人学佛要有目标,要能够感觉到观世音菩萨在关心我们。如果你能感受到强烈的光明在你的心中,“我明白了”,实际上这个就叫悟境,悟道,就是你悟出了这个境界,你就得到了这个道路。你能知道菩萨想什么,你就是菩萨。就像你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么,这就是你能理解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像很多母亲她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就是你悟出了这个道理:“因为这个孩子我不能对他太凶,我不能对他太严厉,因为这个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你就悟出这个道理出来了,这就叫悟道。你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原谅他,就会对他好了。

 

觉受会改变,而悟道是很不容易改变的。今天我念经了,感觉好了或感觉不好了,这就是在改变了。但是,悟道是不容易改变的。什么叫悟道?就是我悟出这个道理之后,这条路我准备走下去,我觉得这条路是正的,就不大会改变了。明白了吗?悟道就是开悟。要把佛教深奥的理论变成实践。学佛菩萨深奥的理论,要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嘴巴里讲的再好,我一切无所谓,而真正遇到事情时就会跳起来。犹如你们在家里看见孩子跟你闹的时候,你能够忍耐住吗?忍耐是从内心出来的,是靠你悟出这个道理后你才会忍耐;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你是无法忍耐的。如果没有悟出道理而克制自己,到最后身体就会出毛病了,什么心脏病、血压高都出来了。

 

师父喜欢给你们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像一个人咳嗽的时候心里想:“我不要咳嗽,我要忍住、憋住、憋住,”最后还是憋不住“咳,咳,咳……”你是憋不住的啊,是因为你不懂其中的医学原理,才会这样做的。做人也是这样,要明白道理才能克制住自己,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让他克制,他怎么能克制住呢?这就叫悟。然后内外可以相互引路得到证悟。就是说我们学佛、学菩萨、学佛法,内外要相应,就是说外表和内涵要融入在一起,也就是说我的外表很谦虚,内心也要真谦虚。你们看看现在的人多虚伪啊,在外面看见人脸上笑嘻嘻的说:“哎呀,你好吗?好久不见了,好想你呀……”转过身这张脸马上就变了,这脸变得快啊,这个人的心和行为就不是一致的。真的看见一个人喜欢,心和行为要一致,表面的事情你还不如不做。我这么一讲下面的人心里可能会想:是啊,我就是这个样子,我不喜欢他就是不喜欢。师父告诉你们:不喜欢他,你也要喜欢他。因为他是众生,众生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就是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所有的一切,我们就是众生当中的一个,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呢?你本身不喜欢他,你就是有分别心,就是学佛没有学好。明白了吗?

 

什么叫证悟?就是我证实了,我悟出来了。我证实了臺長的心靈法門真的好,我悟出这个道理了,我要好好的学,好好地修,这就叫证悟。所以悟道不在外、内、里、中间。为什么要悟道?我悟出来了,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原来是那个道理啊,全部不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里、也不在中间,悟道在永远不变的真理里。也就是说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叫悟道。比如因为观世音菩萨永远在救度我们,我们念了经之后菩萨就会关心我们,这个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对不对啊?

 

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明白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那就是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就得到了真理,这才叫悟道。当年释迦牟尼佛是太子时,他坐车看见城里有些老人家快接近死亡了,有的是饥饿,有的是疾病。看到他们很苦,释迦牟尼佛心中很难过。佛祖说:“我看见这些人怎么这么可怜,我要找到一条路,这条路就是让人永远不会死的路,因为看见他们生老病死,我太难过了。”结果佛祖找到了一条路,就是人永远不会死掉,因为人的肉体可以死掉,但他的精神灵魂是永远不会死掉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修灵魂超生了死的路,也就是佛祖的伟大。

 

师父现在教你们在做什么?就是教你们做伟大的事业,就是教你们悟出个道理,而且悟出的道理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生老病死会改变吗?成住坏空会改变吗?那些老妈妈、老伯伯从小生出来就这么老吗?所以在小的时候要想到老的时候,在老的时候要关心小的。问题就在:老的时候常想到自己小的时候对人家怎么怎么好;而小辈的人在想:“好啊,你这么老了还对我这个样子?”想想看这些矛盾、这一代的鸿沟怎么样来跨越啊?忙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都一无所有,就这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看自己的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了,难过不难过啊?想一想晚上睡觉难过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是假的了。觉受更是在实修中身心和谐的感觉,感觉和接受是在实修中身心和谐的感觉。

 

人活在世上常讲的几句话:“我们人活的就是一口气,我就要争这口气。”“我气不打一处来。我生气了。”到了最后这个人说:“我没有气了。”其实就是一个气场啊。开心是不是一股气啊?悲伤是不是一股气啊?伤心是不是气啊?人就是活在这个气场当中。用算命的人来讲,人是活在气数当中。气有数的,气到了一定数的时候它就没有了,所以就说气数已尽。很多占星学家都会给皇帝看,看到最后说:“皇帝,这个国家气数已尽。”当年慈禧太后就说:“我们大清国气数已尽”。气数是会变的。刚刚还在生气,气得不得了,然而当别人说:“我不是说你,是说你好呀,你搞错了。”“啊,真的?”这气立刻变了。有的人开心得不得了:“我中六合彩了”。来一个人说:“对不起,号码报错了。”“啊?”失望了,气马上就转变了。所以这个气是很重要的。

 


 

金言法语

如果你能感受到强烈的光明在你的心中,“我明白了”,实际上这个就叫悟境,悟道,......你悟出了这个境界,你就得到了这个道路。你能知道菩萨想什么,你就是菩萨。

 

内外可以相互引路得到证悟。......学佛、学菩萨、学佛法,内外要相应,就是说外表和内涵要融入在一起,

 

悟道不在外、内、里、中间。......悟道在永远不变的真理里。......觉受更是在实修中身心和谐的感觉



 

相关开示

你们有了这个更高的境界之后,你就会找到这条慈悲路,......修道就是修这个道路。......理论和境界要一致。......如果你能感受到强烈的光明在你的心中,“我明白了”,实际上这个就叫悟境,悟道,......你悟出了这个境界,你就得到了这个道路。你能知道菩萨想什么,你就是菩萨。

wenda20160401  28:03  

如何理解“已经过着灵性生活”

女听众:《白话佛法》里“佛陀说‘已经开始过着灵性生活的人,就等于已把光带进幽暗的屋子里,黑暗即将被驱散。只要坚持这种生活,你们的内心一定能成为一个光明世界。”请师父慈悲开示,“已经开始过着灵性生活的人”怎么解读?

 

答:“已经过着灵性生活”是从印度文上翻译过来的,就是说我们已经知道灵性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在修自己的“灵”和修自己的“本性”了(就是说要激发自己佛性的那一面?)不是。就是说过去你是过着人的生活,不懂得这个世界还有灵性,现在你过着灵魂的生活了,就是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灵魂的生活或者是本性的生活,灵魂本性的灵体生活,所以翻译出来就叫“灵性生活”。你已经看到光明了,我们学佛的人是不是在修自己的灵魂?是不是我们就看见光明了?(对)如果你看不到,不修自己的灵性,你还不是天天就这么活着早上起来吃饭,工作,晚上睡觉,就这么一直到死。那你看得到光明的?因为我们看到今后的光明,看得到我们以后上天。

 

wenda20130210  01:14:59  

发菩提心去帮助别人和悟道哪个更重要

女听众:发菩提心去帮助别人还有悟道,哪个更重要呢?

 

答:本身在发菩提心帮助人的当中就在悟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在悟道了。你要想一想,菩萨是不是帮助众生的?当你在跟人家讲解佛法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在开悟之中。如果你这个老师连学生的功课都不懂,怎么可能给学生上课呢?(对呀)你这个人已经懂得了,开悟了,你才能帮助到别人(有的时候特别想发信息帮同修们,但是我又好像没有时间自己去悟一样的)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开悟。等于一个老师自己对数理化还不是最懂,但是已经上岗了(明白了)

 

Wenda20171217A   31:22  

悟性、开悟和觉悟有何不同

女听众:悟性、开悟和觉悟三者的不同点呢?

 

答:悟性是什么?悟性是感悟,能够理解了,对一件事情的初步理解叫“悟性”。开悟,你已经明白了,悟性是刚刚开始,对这件事情的初步了解叫“悟性”,“开悟”已经懂了、明白了。觉悟是已经明白里边的道理,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而且已经完全摆脱了自己在这件事情里边的困扰。觉了,才能开悟,佛的名字就叫觉悟。

 

 

 

要明白道理才能克制住自己,......这就叫悟。......内外可以相互引路得到证悟。我们学佛、学菩萨、学佛法,内外要相应,就是说外表和内涵要融入在一起,......心和行为要一致,

shuohua20140103  09:57  

如何从“观修”落到“实修”上

问:您的《随喜功德》这篇文章最后提到“观修”和“实修”,您说“观修”会比较容易一点,因为不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不掺杂个人的喜恶在里面,但是这种“观修”最终还是要落到“实修”上,是不是?

 

答:是这样的。因为你的思维上已经开始修了,你实际的行动上也在修。“观修”实际上就是你的思维在修心。比方说“我的脑子里一直很干净,我要帮助别人,要对别人好”,那你的行为上会不会对人家不好啊?因为你的行为是受到你的思维控制的

 

(有时候观修觉得还好,但是一到实修就不行了)为什么你知道吗?“观修”,因为你的观念还不够牢固,还不够坚强。比方说,你说“我今天要跟孩子谈一谈,这孩子有逆反心理,天天跟爸爸妈妈闹。好,今天我想好了,这孩子很可怜,我一定跟他好好谈一谈”,脑子里想好了,“观修”成功了吧?“好,我今天放下妈妈的姿态,跟他好好谈”,但是实际上一跟他讲话,你马上又发脾气了、不开心了。实际上就是你“观”没有观好,没有把自己的定力完全放在一个让自己不会改变的基础上定力还是不够啊(那怎么办?再返回观修?)对啦!在想去做这个事情之前,你的信心还不够100%的充足,观修观到50%跑到那里实修的时候,好了,那50%很快就变掉了。如果你观修的时候“我坚决、我一定,哪怕我今天跪下来要把他说好”,100%的信心,那你实修碰到他对你再怎么样的态度都会忍耐,因为你已经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了。用白话讲“什么样我都要付出,无所谓了”,这时候实修就不会出问题了。

 

(那观修的时候我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达成这个”,不是又执着了吗?)你这个“执着”是指在境界提升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够让自己感觉到“我放下执着”,如果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没有执着,连心都修不好。所以人的误笔就是在学佛当中,把很高深的教授的理论拿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用,把中学生的理论又放到教授、博士生这个位置上来用。所以佛的理论是在不同层面上,由不同的境界来接收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是不是说我在学佛的初期阶段,对自己的要求严一点、执着一点没有关系?)对啦。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在佛法里面转来转去转不出来,拿菩萨的最高深的理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理论“空”,“空了我学什么佛?”“空了我为什么还要拜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叫我们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不是‘空’了吗?为什么还要有求必应啊?”不是拿这些理论在套,很多人学了一点东西,一点皮毛,以为懂得佛法的真谛了,搞来搞去,你搞不懂的。举个例子:这里说要打魔,那里说要慈悲,你到底要打魔还是要慈悲啊?(听懂了,师父)

 

shuohua20170210 11:00

---身的精彩开示

修心最重要的就是悟。悟其道理,改其行为,方为修心。修心就是把悟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用佛法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佛法生活化。当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没有悟出来修心的方法和方向,那就不是真的修进去了!连基本的问题都处理不了,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开智慧。师 父有的时候说你们是傻姑娘,其实不是真的说你们傻,其实是说你们不开悟。

 

修心要真修,表面的学佛人做不得,没有一点好处,自己看不清自己,以为自己学得很好了,大家都很尊重我,但是现实呢?师父怎么看你?菩萨怎么看你?记住:捧你的人就是要毁了你的人。这是真的,虽然你们听不懂。一个人被大家捧得习惯了,就会没有菩萨只有自己了。大家因为没有开智慧,看到别人很尊重你,都会跑来一起捧你,把你捧得忽忽悠悠的,然后完了,后悔的日子在后面呢!师父不是给你们讲过,一个企业的高管从来没有人说他,永远都是他说啥是啥,突然有一天他的决策导致了计划彻底的失败,结果见到师父,跟师父说:‘如果我的身边要是有像师父一样的人说说我,跟我不是一个意见,我也不会到今天!’所以,可见一个人的追捧可以害死一个人!不要骄傲啊,都是来学菩萨的,都是来修心的,要目标看着师父,看着观世音菩萨,看师父什么时候骄傲自满。记住,自满为溢啊!一个杯子,水已经满了就会往外溢啊,这样不行啊!多少优秀的共修組弟子,最后皆是因为大家的追捧错失了慧命,你们回不去了,不可以啊!

 

师父开示你们要如履薄冰,修行真的不可以马虎,开智慧是重中之重,不开智慧,度人也会伤了人家的慧命的。比如你根本就不懂这个道理,你以为你是学佛人,你热心肠帮助他,度化他,结果讲错了,人家看你们学佛人怎么这样啊,以后有修为的人再度都度不了了,所以必须要开智慧啊!---法是基础佛法,是融汇了菩萨的慈悲和愿力,虽然表面上是我在讲,但是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在讲,有的地方你们看不懂就多看几遍,千万不能糊弄。修心是给自己修的,不是给旁人修的,别人称赞你再好,但是你修不出去,也是白白来了人间一世,这一世你们要是出不去,就是真的可惜了。

 

过多的话我在这里不想多讲,师父是希望看到真修实修的好孩子,不希望看到大家骗我,我很慈悲不愿意揭穿你们的小心机,但是记住,你欺骗的永远是你自己的慧命。佛菩萨的神-通都是用来救人的,并不是用来揭穿你们的。所以今天你们这些孩子记好了:从今天开始,你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到底是不是真修。如果自己觉得你每一天的作为跟观世音菩萨的西方极乐世界匹配,那我恭喜你,是我的好孩子、好弟子;如果谁还在做表面上的功德,天天被追捧而开心,那么下一个离开的可能就是你自己的慧命。

 

好了,祝愿大家学佛精进,新的一年,重新好好修,修好自己的慧命,悟出佛法的道理,让我们一起精进地登上观世音菩萨的大法船,我带着你们扬帆出海向西行,法船开到极乐上,哈哈哈……最后师父作首诗:法喜充满观世音,慈悲普度有缘人,人间多少烦恼事,心---門传佛音。哈哈哈哈哈哈。”

 

 

悟道不在外、内、里、中间。......悟道在永远不变的真理里。......觉受更是在实修中身心和谐的感觉

Wenda20190621   43:27  

师父开示闭关的意义

女听众:大家都对师父之前的闭关挺好奇的,师父,能不能分享一下您闭关当中的感受?

 

答:呵呵,师父又要闭关了(对啊,师父马上要闭关了,所以现在节目也很少,也很少有机会,请师父跟我们分享一下)所以你们要珍惜啊。闭关是什么?闭关实际上就是一种内修;度人应该说是一种外修。内修定,外修禅,就是禅定。所以闭关是所有佛法界都使用的。一个人在人间,因为你到了一定的时候,比方说五欲六尘接触得太多了,你不要被外缘、内缘带走,那你的心要静下来,要有自己的觉知。闭关就是自己不要去参加这种社会活动,杂乱无章……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要吃得少,脑筋动得少,行为做得少,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就是要沉淀。沉淀知道吗?一杯水刚刚倒好之后不是有很多的水渣吗?像茶一样的,你把它沉淀就是叫“闭关”了。沉淀下来了,这个水不是清了吗?人的闭关实际上就是让你的心变得更加清净无碍,所以身体也会好,心也会好,一切都会好。

 

持戒清修就是一个闭关,守戒也是一个闭关。只是有的人闭一天、闭一个礼拜、闭十天,有的人闭一年、十年都有的。他不想见人,因为他自己性空了,他的心已经完全空了,他应该知道了这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已经完全彻悟了,所以他就闭关了。他不想见任何人,他觉得人间对他来讲根本没有意思的,所以他就破参。就是说你开悟了,你这个人完全参悟了佛法,已经把自己的知见完全腾空了。闭关的时候就是把外界对自己的魔障给自己所造成的伤害全部推到外面去,也就是说因缘成熟,心中无烦恼,就是这样。明白了吗?

 

(明白了。师父,闭关的时候会一直念经,但是这个念经的目的也是让自己真正静下来,是这个意思吗?)对。静到一定的时候你就开始自己坐下来了,然后静下心来了,最后还是要安静。你念经的时候心还在动,到了最后叫你如如不动了,摄守六根(是不是像《佛陀转》里面佛陀打坐时候那种,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对啊,脑子里什么都没了,他完全正知正觉、正知正见了。这是一种高境界,讲得简单一点,就是说外面太烦了,你在家里自己好好修炼,不到外面去跟人家烦了(对。师父闭关的时候有同修也学师父,可能闭半天、一天这样子,他们就发现,只要不看手机,完全不管别的事情就念经,香就打卷了)是啊(菩萨就鼓励大家了。预祝师父接下来的闭关圆满成功)

 

如何理解佛法的因和佛法的果?

问:《白話佛法广播講座》第一册《11.学佛就是改变命运》中:“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真正地学习到佛法的真谛,学到佛法的因,才能够学到佛法的果。如果想把善果洒满这个世界,我们现在就要种上无量无边的善因,等着以后善果的收获。”请问如何理解佛法的因和佛法的果?

 

答:佛法的因,就是理解世界的真谛——苦空无常。当你知道这个真谛,就要解脱众生离苦得乐,就是佛法的果。

解答来信疑惑(三百七十五)

 

Wenda20180729B   04:13  

何谓“本觉妙心”“本觉明妙”

男听众:师父,观世音菩萨的本觉妙心……您讲讲何谓“本觉妙心”?

 

答:什么叫本觉一个人原为本,你有原,这个是本原。“觉”是什么?觉悟也是人本身当中的,就是你本来拥有的觉悟。那么本觉就是说人拥有的这种智慧。“妙”是什么?就是运用它,叫“妙”。“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

 

(哦,妙心就是一种方法?)嗯,所以过去有的叫“本觉明妙”,实际上就像本觉妙心一样的。本觉妙明,过去私传真谛的时候说“不可说”,实际上就是靠你自己的觉悟来历经三大阿僧衹劫

 

(明白。妙心可以认为是般若心吗?)当然了。“明妙”的话,就是你已经明白这些人间的天地宇宙之真理了,实际上你所明的是一种宇宙,明白了吗?(明白)

 


 

白话佛法精选

 

视频开示 56集 知行合一是为道 200429C(56)

在佛经里“解”道紧要,“解”就是理解佛法固然非常重要和要紧,但是我们修的行为更重要。很多学佛人嘴巴里念经念得很好,心里明白佛理也明白得很好,但是做出来的事情都不像人,没有去好好地“行”,最后还是白修,一场空。所以佛法里讲知行合一(就是你的知识和你的行为要合成一样),行解并重(你的修行和理解佛法的能力要一样)。真正理解佛法是在内心之中,真正地懂得、能够运用佛法在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解。

 

——2019年6月7日_布里斯班_开示

在佛门古刹少林寺,曾经居住着众多的佛教大师,禅宗的前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达摩祖师、二祖慧可、五祖弘忍。有一天,二祖慧可正好在庄严的宝殿上打坐静修。他听着山上传来的鸟鸣声和风声,默念着经文,体悟真谛。他听到一个脚步声,接着进来一位居士,约40岁,非常斯文有礼。这个居士进来之后也不道姓名,只说慕名而来求教。

 

他问慧可大师:“大师,大概是因为我前世罪孽深重,才使弟子染宿疾,弟子特来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愣了一下,然后非常冷静地说:“哦,是这样,你要我替你来忏悔罪孽。好啊,你把罪给我找过来,我帮你忏悔。”居士也是一愣,说:“我已经找了很久了,但我还是没有弄明白,我罪在何处?所以找大师您啊。”慧可没有回答,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嘴角微微地流露着笑意,他坐在高大的佛像宝殿前的时候,世界好像在这个情景当中若隐若现。在居士看来,慧可的面孔好像在告诉他心中的空明,居士突然开悟了,明白了一些偈语,他想:“善恶都随著存在的。”也就是善和恶都是存在的,你说你这个人可能不可能没有恶?一定有的。你是善人,你也有恶,你就是一个罪人,你也有善。

 

所以“善恶都随著存在,不起生灭”,也就是说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有善的念头来了一定会灭掉,有恶的念头来了也会灭掉。他突然大喊:“哎呀,觅罪了不可得啊!”感觉像松了绑一样。觅罪,也就是说,我们人不要自己去找罪受。没想到慧可睁开眼,微笑着说:“好了,我已经替你忏悔罪了,你只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就可以了。”居士又请教慧可佛法,慧可告诉他:“你的心就是佛,你的心就是法,佛法不二无别。”这位居士明悟了,说:“今日才知:罪性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要懂得,我们的心如果动一个善念就是佛,动一个恶念就是魔,所以完全在于你的心。如果你的心中有佛,你的心中就会有法。佛、法合在一起就是你心中的悟性。一个心中有佛的人,他会有正法出现;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魔,就有魔法出现。罪性不管什么罪,不在外,也不在内,也不在中间,在哪里?在你的思维当中,在你的起心动念之中啊!慧可看出他很有慧根,就为他剃度,取名“僧璨”。这位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三祖僧璨大师。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课件】3-10、礼佛要从心中做,忏悔要从思维改
下一篇:【课件】3-12、修菩萨界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4-12-4 03:32 , Processed in 0.0511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